金 倩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利用學校和企業多種不同教育環境和資源的優勢,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式,既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自2005年我國實施職教改革以來,一些學者和實踐者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上做了大量研究,以探討“產、學、研”合作機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操作,為培養優秀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做了很多努力。校企合作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專業,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方式也有不同,所以要了解旅游管理專業執行校企合作的準則,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革新、完善與深化,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需求又效果甚佳的校企合作之路。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多年,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多種合作方式。具體包括:第一,旅游企業為學校提供兼職老師、為教師提供實踐崗位、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第二,學校派老師為旅游企業老師培訓;第三,旅游企業的高級專業或管理人員以專業指導員的身份參與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第四,學校與企業以“冠名班”的形式簽訂協議聯合培養學生;第五,校企合作可開發、出版教材。其中,第一、二種最為常見,第三、四、五種雖在實行中,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并不成熟。
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研,發現校企之間的合作多是由系部、專業教研室主任和專任教師聯系的,學校領導參與的相對較少,表明一些職業院校對此不夠重視,直接導致學校缺少從事校企合作聯系與運作的相關部門,以致雙方之間的合作不夠深入、緊密。最關鍵的問題是校企雙方之間缺乏高漲的合作熱情,合作層次淺。造成這一問題的不只有校方,企業對此也不夠關注。其實在校企合作之中,校方往往比較主動,大部分企業只是為教師提供實踐崗位、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很少參與到校方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教材編制等工作中來,只有一小部分旅游企業愿意這么做。因為企業認為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并不能為自身帶來多少效益,反而會消耗很多財力、人力、精力等,如果為自身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這種合作是不必要的。
教育是為人才培養服務的,職業教育是為培養專業的實踐型人才服務的,職業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更是不言而喻。當前,我國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的發展很不協調,一方面企業缺乏高素質、高能力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使教育和經濟在運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距。之所以形成這樣現狀,主要原因在于職業旅游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并不與旅游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對此,職業院校旅游專業應堅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并加強雙方之間的深度合作。而旅游企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投資旅游教育,成為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堅實后盾,高校便能依據實際需求去制定人才教育方案,開發課程內容,使旅游企業的長遠規劃、人才需求與旅游專業發展和教育目標結合起來。
總而言之,高職旅游專業的發展和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迎合旅游市場的需求,只有與區域經濟環境相適應、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匹配,專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社會、經濟、行業發展做出貢獻。
當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已有多年,但是雙方之間的合作層次依然較淺,不夠密切。為使雙方深入合作,下面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以優化“校企合作”的辦學效益。
第一,完善政府導向機制。高職旅游專業要想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零距離,促進旅游教育發展,就必須重視校企合作。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支持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動力。為此,我國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前校企合作現狀及旅游教育發展需求,加大對其扶持力度,完善高職教育的政府導向機制,用政府力量推進校企雙方之間合作。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從法律法規入手。
第二,建立校企雙方利益驅動機制。企業作為一種盈利性經濟組織,獲得可觀的效益才是其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為此,只有在校企雙方之間建立一種利益驅動機制,才能提高校企雙方參與“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積極性,使雙方之間的合作更為穩固、持久,尤其對企業更有吸引力。首先,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接收師生參與崗位實踐,加大對旅游教育的投入,使旅游企業在政策傾斜的導向下積極、自然地加入到校企合作中來。其次,建立優才選材制度。任何一個企業都想雇傭優秀的員工,而優才選材制度正為企業提供了這一平臺,讓企業有權優先選擇需要的員工。再次,實施人才共享機制。在校企合作中,雙方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旅游企業內部人才到校擔任客座講師、參與課程設置、教材編制等工作,這對企業來說不是精力、人力等方面的浪費,而是為長遠發展進行的一種投入。當然,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給予員工培訓,師生到崗實踐等,只要安排合理就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計劃;最后,允許企業以“冠名班”的方式參與合作,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人才,也可以為企業打開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第三,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關鍵。對于旅游管理專業而言,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既可以教授學生知識也可以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獲取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學校自己培養;二是從旅游企業聘請。最好就是在校企合作中通過“產、學、研”的高度結合,培養和造就出一批具備以上條件的教師,為學校組建一支素質與能力兼備的教師隊伍。
第四,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設置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的內容具體包括:首先結合區域旅游經濟特點和市場需求客觀分析就業市場,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然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要求推出核心的技術課程,最后推出與之相關的基礎課程。在課程設置的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就是技術核心課程的確定與編制,要緊緊把握人才市場需求這一導向,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把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方面,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五,增加校企雙方之間的深層次交流,促進多層次合作。只有多交流、溝通,增強互相了解,才能達成共識,鞏固合作成果。校企之間的交流應是深層次的,多層次的,才能加深與鞏固雙方之間的合作。雙方應就各自未來發展展開定期的深入討論,如旅游企業說說自身需要的人才類型等,學校講一下旅游教育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等,找出雙方在人才教育、培養及需求等方面的共識,達到切入點深度合作;定期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如交流會、聯歡會、體育會等,通過活動促進雙方之間的認識和交流;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積極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以及每一活動后續工作。比如,頂崗實習前的培訓動員工作,實習后的成果評價工作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成立一個專門與企業聯系、交流的外聯部門,更利于促進校企雙方之間的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方向。面對當前職業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現狀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當下只有堅定不移地促進雙方之間的深度合作,完善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才能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模式,為旅游教育的發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動力。
[1]陳志軍,楊洪.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初探 [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79-182.
[2]鄭治偉.旅游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芻議———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高職學院為例[J].消費導刊,2009,(3):178-179.
[3]張培茵.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0):163-165.
[4]王書俠.科學發展觀引導下旅游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09,(18).
[5]吳水田,陳平平.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一二三”模式研究———以廣州大學中法旅游學院為例[J].旅游論壇,2009,(4):619-623.
[6]佟曉慧.校企合作在旅游管理專業建設中的意義[J].遼寧高職學報,2009,(S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