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迪,谷秀娟
■1.長春工程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省境和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21
長白山地區處于吉林省東南部,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它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館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庫,堪稱世所罕見的“典型自然綜合體”;它以森林生態景觀、火山地貌景觀和山地冰雪風光聞名于世,一直以來都是旅游的圣地,也是旅游區規劃持續關注的焦點。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在火山噴發沉積過程中了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總面積達到19萬hm2,是歐亞大陸北半部最具綜合意義、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保護區,包括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寒帶苔原植物。一年有長達九個月的積雪期,雪質優良,是開展冬季雪上項目的不二之選;一年四季云霧繚繞,氣象萬千,更增加了它獨特的魅力。長白山一直被視為滿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朝鮮族主要的聚居地,整個地區地區承載著豐富歷史遺跡和濃厚的民族風情,為長白山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地域、人文資源。
長白山旅游景區從90年代初開始發展旅游業以來,完成了從國際游客市場轉向國內游客市場的轉型。經歷了從市場萌芽到平穩過度在到如今迅猛發展不同時期。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益穩步增長,呈現出長白山北、西、南景區“三點一線”式異位發展格局,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經能夠滿足國內外游客的不同需求。
首先資源開發基數模糊。不論是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資源數量與質量都沒查清。對于旅游資源的類型、地理分布、地域組合、開發利用條件、保存程度等,沒有定量的分析與評價。其次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嚴重。隨著旅游事業發展快,規模大,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受到污染,所以建立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勢在必行。最后,旅游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目前開發的景點很少,或者僅處于開發的初級階段,造成了目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范圍內旅游活動的超負荷,而其他可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被白白浪費的局面。所以,盡快制定長白山地區全區旅游的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有計劃地逐步對各旅游景點進行投資建設已是勢在必行。
1980年3月《世界保護戰略》首次提出了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沙掷m旅游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當前的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維持系統的同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美學的需要,達到人、環境、社會和諧相處的目的。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對象和內容包括景觀結構、景觀功能、景觀動態三個方面。以斑塊——廊道——基質的增長模式建構旅游系統的結構體系,以協調長白山地區資源和人類旅游活動的關系。同時對旅游規劃研究所遇到的多尺度旅游規劃問題和生態系統功能問題提供具體的理論支持和解決方法。
長白山地區可持續性旅游規劃的目標是,以現有長白山地區旅游資源的合理使用及既定目標的實現為基礎,引導旅游規劃向可持續性的理想狀態發展。增強可持續性發展意識,通過可持續性旅游規劃策略的建構,保護生態環境,調和旅游現實中存在的過渡發展與生態保護之不協調的關系。
(1)系統科學原則:長白山地區可持續性旅游規劃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關注旅游開發的系統性,內容必須涵蓋旅游系統的各個方面,體現系統的結構性和層次性。旅游規劃的策略方法、規劃流程等要符合科學合理的原則,能夠在規劃實踐中起到指導作用。
(2)生態保育原則:保護長白山的自然資源是區域規劃的主要原則,因而在景觀規劃設計的空間布局上,一方面要充分結合地塊資源分布,另一方面在現有生態景觀的基礎上構建人為的景觀廊道和斑塊,使整個生態旅游城的景觀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和諧。
(3)地域特色原則:長白山地區規劃應將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及人文風情,構成開發建設的基礎,充分挖掘本地區的人文風情、區域民俗以及深厚的長白山文化內涵,使景觀與文化結合,反映地域特色,才能增強游客對旅游產品和景點特色的解讀趣味。
功能區劃分是長白山地區旅游規劃可持續發展前提基礎工作。由于地域空間范圍較大,區域內部不同空間的生態基底條件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需要采取功能區劃分策略。根據不同區域空間的功能要求,形成“1-3-7”的功能格局。
1——是指1個長白山核心保護區;包括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三個部分,集中景點與旅游活動的主要場所。
3——是指以長白山南、北、西部等三個不同景觀區域所涵蓋的功能服務區,應提供完善的食宿、商業服務以及各項配套的輔助服務。
7——是指長白山周邊7個主題旅游小鎮,是主景區的引景區,可以依據不同的地方風格形成旅游城建,形成保護旅游區土地資源的緩沖帶和保護帶等。
通過這樣的功能格局劃分,形成依托長白山旅游優勢,積極探索長白山景區與周邊城鎮的共贏合作機制。以城鎮建設服務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反哺城鎮建設。形成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
生態建設同景觀營造有機融合;硬件設施與軟環境有機融合;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有機融。營造自然優美、山水一體、水鳴林幽的景觀氛圍,組織合理的空間秩序,塑造景觀軸線,烘托朝鮮與漢族融合的地域民俗文化主題、氛圍,構成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融的旅游空間,
提升旅游區的旅游價值、景觀價值和土地價值。利用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鄉土樹種和原生植物來修復被破壞的林地,選用環保建材,各項旅游度假設施采用先進生態技術,引進新能源和綠色建引進新能源和綠色建材。以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景觀環境、濃郁的文化環境,來提升旅游區的旅游吸引力。
建立長白山地區綜合交通網絡。長白山風景區內部的旅游廊道主要是公路及山道旅游廊,通過設置徒步道、自行車道系統、景區公路系統完善和增設各景點的棧道系統和各景點,引入智能交通體系,完善換乘調度體系。同時也要考慮到長白山各大景區之間協調,與周邊地區之間的協調。以長白山主峰為圓心,從山上到山下建設同心環路,各個環路之間以上山、下山公路連接;以長白山管委會轄區為中心,對周邊三個縣區形成輻射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主要依靠公路、航空交通,盡量發展水路、鐵路交通,輔助性的推動非機動林道、步行棧道和空中覽線的立體交通模式。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長白山地區旅游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開發應在城市建設規劃初期,就將其旅游服務功能考慮在內,從旅游服務的視角進行城市交通布局和設計,形成獨特的交通、娛樂、購物以及配套設施。對于城市原有基礎設施,要加快升級改造,使其與旅游經濟發展相適應,為長白山地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長白山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非常必要。長白山地區的景觀類型多樣,組合形式豐富,旅游發展潛力較大。整合地區的旅游資源,發揮優勢潛力,多方共建,最終實現旅游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雙贏、自然與人文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