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南昌市新鑫綠化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由于車輛(尤其是大型貨車)本身具有一定的荷載,這些荷載會使得“臺階”呈現出兩邊略高而中間略低的狀態,這種狀態的“臺階”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車輛的行駛速度,具體車速降低多少要根據公路等級、“臺階”高度、車輛種類以及路面情況等因素來綜合判斷。另外,公路的等級越高,也在建設過程中所設置的各種構造物也就越多,會導致數量較多的、高度不一的橋頭臺階。這些橋頭臺階的存在會限制車輛的行駛速度,特別是在高等級公路上,因為橋頭臺階車輛幾乎不可能依照該公路的設計車速行駛,每過一個臺階,車輛便需要提前減速,待通過臺階之后再加速,這嚴重影響了公路的通行效率。最后,因為高等級公路的橋頭引道距離比較長、路堤比較高,非常容易出現基礎沉降和道路變形的問題,導致路面積水、路面裂縫、橋臺基礎沉降以及橋頭引道和橋臺的錯臺等現象。過往車輛通行時,極容易出現跳車、顛簸等問題,既降低了車輛通行的的安全性,又影響了行車的舒適性。施工技術問題是導致以上施工質量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在施工過程當中加以解決。
在搭板的設置方面,我們通常會采用的施工技術是,橋臺和搭板的連接部分標高一致,但是路面和搭板的連接部位則應該比設計標高略高,形成一個預留的反向坡。在預留反向坡大小方面,則需要參考路橋之間的沉降差綜合確定。預留反向坡施工技術的關鍵之處在于確保公路路線縱斷面平順的基礎上來明確沉降差、預留反向坡。
在錨固橋臺和搭板時,通常會采用水平錨固和縱向錨固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車輛荷載作用于搭板的自由端時,它必然會出現縱向位移的情況,因而建議采用水平錨固的施工方式,這種施工方式顯然更加符合搭板的受力要求,對于橋臺受力而言也有一定的幫助。
在枕梁的設置方面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因為枕梁設置既有益處,也有弊端。具體而言,設置枕梁的益處表現在它分布在搭板之下,能夠將搭板是受力分布于面積較大的基礎上面,并且設置枕梁也可以強化搭板的橫向的抗彎剛度;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搭板的尾部設置枕梁不利于我們有效地控制搭板底部的彎拉應力,在搭板的尾部設置枕梁最大可以增加搭板底部1/3 左右的彎拉應力,假如搭板尾部設置枕梁的周圍基礎處理不當,則容易導致局限沉降的問題,形成二次跳車問題,影響道路的通行安全。另外,為了增強枕梁下部基礎的承載能力,減少基礎沉降帶來的危害,可以在其內部設置水泥石屑樁或者設置碎石樁。有不少的工程實踐已經證實了這種處理方法的積極意義,更加難得的是,這種處理方式具有較強的經濟性,可以節省工程成本。所以,如果工程需要設置枕梁,則建議通過在枕梁下部基礎內部設置水泥石屑樁或者設置碎石樁的方式來增強基礎的承載能力。
橋梁兩端路堤沉降由地基、路基、路面三部分壓縮變形組成。其中,地基的壓縮變形由路基路面的恒載和車輛荷載引起,填料的壓縮、固結、次固結引起路基路面結構層因行車作用而被壓縮。對于面層,若搭板上和橋面上的面層結構和厚度相同,則不會產生沉降差,因此搭板上和橋面上應采用相同的面層結構和厚度。
由于填料自身固結和施工要求不嚴,若不對整個臺背填方作加固處理,則不能徹底解決橋頭跳車問題,國內一些成功解決橋頭跳車的實例也證明需對整個臺背填方作加固處理,如濟青高速公路要求所有構造物臺背回填透水性好的砂性土或石灰土。因此,對整個臺背填筑從地基開始應采取適當的加固措施,采用砂性土、砂礫、碎石土填筑,必要時用石灰或水泥進行穩定處理,也可采用半剛性材料填筑,以此減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時相應提高壓實度要求。
處理好橋背軟弱地基是控制橋頭跳車的重要措施。對軟基處理目前國內已有換土法、超載預壓法、減少附加應力法、排水固結法、深層攪拌法和高壓噴射注漿法、振動碎石樁法等處理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應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承載力,減少沉降,縮小橋臺與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錯臺。
修建在軟土地基上的橋臺通常采用樁基礎。如果在相當厚的軟土層修筑高路堤,則軟土會因回填材料的質量而向側向擠動并對基樁施加很大的力。其后果是使橋臺產生水平位移或轉動。這將損壞支座、伸縮縫,有時還會損壞橋面和橋臺。為了避免不正常的位移的出現,必須減輕回填材料,或者增強地基土或用基樁,達到抵抗側向流動的強度。
在我國公路通車里程不斷增長的今天,人們除了關注公路給人們帶來的便利之外,更加關注公路尤其是高等級公路的耐用性以及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在路橋工程施工中,路橋過渡段的施工質量直接決定了公路的耐用性以及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采用科學合理的施工技術能夠給路橋工程提供質量保證。
[1]康文斌.公路、橋梁工程質量問題及其預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4):125 -127.
[2]馮金珠.對路橋施工技術控制措施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1(12):132 -133.
[3]王旻,李永治.論公路施工質量與進度控制[J].甘肅科技縱橫,2005(03):323 -324.
[4]林武.淺談公路路橋過渡段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科技資訊,2010(12):266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