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 劉愛玲
(射陽縣蠶桑站 224300)
射陽縣是全省乃至全國的優質蠶繭生產基地,也是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基地縣。蠶桑業是我縣的優勢特色高效生態產業,在全國享有盛名,目前在全國蠶桑生產普遍下行的情況下,我縣蠶桑生產仍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年增幅在5%左右,得到了國家、省、市行業主管部門的高度贊譽。
全縣現有桑園6萬畝,年飼養蠶種16萬張,年產蠶繭12.5萬擔,年產一代雜交種10萬張,年產優質桑苗5 000萬株,蠶桑總產值2.6億元,畝桑產值5 000元,蠶繭總量和蠶桑總產值雙超歷史,桑園面積和發種量均創十七年來的新高。目前蠶業經濟總量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全縣蠶桑主要集中在特庸、盤灣、洋馬三個鎮,分別占全縣的63.6%、28.6%、5.5%。
全縣有4 家絲綢加工企業,20多家絲棉被加工企業,年需繭量10萬擔,靠外援是無法解決的。
近五年來,畝桑產值都在5 000元左右,養蠶農戶戶平均收入1.8萬元左右,高的農戶達10萬元。特庸鎮2012年蠶桑產值2.03億元,養蠶農戶戶平蠶桑收入2.1萬元左右。該鎮大碼頭居委會有桑園1.1萬畝,占耕地的73.8%,戶平蠶桑收入2.3萬元左右,是全國聞名的蠶桑專業村。
發展蠶桑業是綠色射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蠶桑業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了2.4個百分點,為全縣林木覆蓋率貢獻了3.41個百分點。特庸鎮有桑園4萬畝,占耕地的56%,森林覆蓋率達44.85%,全縣最高。一畝桑園每天吸收二氧化碳193kg,釋放氧氣138kg,是天然的綠色氧吧。
射陽縣屬海洋性氣候,光照、雨水、氣溫、土壤等對桑樹生長和家蠶發育極為有利,非常適宜發展栽桑養蠶業。
全縣6萬畝桑園主要集中特庸、盤灣、洋馬三個重點鎮的16個村,累計桑園面積達4.92萬畝,占全縣87.4%,村平面積3 076畝;特庸鎮現有桑園4萬畝,年發種10萬張,分別占全縣的66.7%和63%,該鎮大碼頭居委會耕地面積1.6萬畝,其中桑園1.1萬畝,育苗800 畝,蠶桑面積占總耕地的73.8%,占全鎮的29.5%。全縣養蠶農戶1.45萬戶,桑園面積3 畝以上的農戶7 886 戶,桑園面積3.79萬畝,分別占全縣的54.5%和67%,3 畝以上的戶戶均面積4.8 畝,戶平均收入2.5萬元左右,形成了專業化發展格局。
好的生產條件是蠶業穩定發展的保證。近幾年重點加大了蠶種催青設施、小蠶共育設備、大蠶標準蠶房以及桑園治蟲、伐條等機械設備的投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水平,帶動蠶桑生產的提檔升級。全縣建成了季催青達20萬張的智能化催青室一幢,小蠶電器化設備1.2萬臺套,標準化蠶房7 000多個,大蠶蠶房育的比例達65%以上,專業村普遍實行大蠶蠶房育。
一是省力高效養蠶技術已全面普及。基本實現了蠶種催青智能化、桑園管理輕簡化、小蠶飼養電氣化、大蠶飼養省力化等。二是新品種普及率較高。桑品種以育71-1 為主,普及率達70%以上;蠶品種以春蕾×錫方、蘇菊×明虎為主,覆蓋率達100%。三是產學研緊密結合。我縣是國家蠶業技術體系基地縣,同時有國家蠶研所和蘇州大學的技術支持。
一是我縣已經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聯動的蠶桑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形成了以縣蠶桑站為龍頭、鎮農技中心為主體,村蠶桑員為基礎、科技示范戶為典型的蠶桑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創建了手機信息平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突擊工作、市場信息等利用手機信息平臺及時傳遞給廣大蠶農。三是健全了蠶桑病蟲害測報網絡,為蠶農提供了最佳的防治適期,積極推行統防統治,較好地控制了災害性病蟲害的發生。
一是全縣有4 家絲綢加工企業(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 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 家),絲棉被加工企業20多家,年用繭量占全縣蠶繭生產量的70%,保證了蠶繭收購,有力的支撐了蠶業的發展。二是全縣現有各類專業合作組織20多家,蠶桑經紀人100多人,尤以苗木合作社為主,我縣每年培育桑苗達5 000多萬株,最高年份達1.5億株左右,遠銷十多個省市,基本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格局。
一是鎮級農技中心能從事蠶桑技術服務的人員較少,年齡也偏大;二是服務手段弱化,廣播基本不通,原來的服務平臺有線電視又被改為數字電視,鄉鎮又無法插播。
盡管我縣現有四家繭絲加工企業,但產銷銜接力度不夠,生產帶動能力不強。
蠶桑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可用的省力高效技術不多。
無論是生產設施還是新品種、新技術都缺少相應的扶持政策。
我縣蠶業發展應繼續圍繞“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產業化和信息化”的目標,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集約經營”的發展原則,大力發展專業村組,全面實施科技興蠶戰略,積極推廣桑蠶新品種,普及運用省力化養蠶技術,增強行業綜合競爭力。到2015年桑園面積力爭達7萬畝,年發種突破20萬張,年產蠶繭達16萬擔以上,畝平產值突破6 000元。
以“一村一品”工程為契機,規劃一些蠶桑基礎較好,養蠶技術較高,富有栽桑養蠶積極性的村組進一步發展蠶桑生產,使之達到適度規模。一要做大做強現有的16個專業村,使村級規模達5 000 畝以上。二要在盤灣、洋馬、興橋、長蕩等有基礎和有積極性的地區再培植一批蠶桑專業村組。三要鼓勵有積極性的蠶農創辦蠶桑農場,幫助他們做好土地流轉工作。促進我縣蠶桑生產向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方面轉變,將特庸鎮打造為國內一流的蠶桑特色鎮。
著力抓好兩個服務環節:一是要健全服務平臺。通過訂種等渠道健全手機信息平臺,為高效、快捷服務提供保障。二是要穩定科技隊伍。要進一步健全服務網絡,招引科技人才,穩定公益性服務隊伍,并加大科技投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使他們安心為蠶農提供快捷優質服務。三是要健全病蟲測報網絡,普及推廣綜合治蟲防病新技術,避免災害性病蟲的暴發與流行。
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廣科技含量較高、可操作性較強的蠶桑適用新技術。一是主推智能催青、輕簡管理、省力養蠶以及自動上簇等技術。二是優化生產布局,在養蠶布局上要學習山東的經驗,實施“四改三”,推行全年條桑育。三是突出主體培訓,促進蠶桑科技到位率。四是加快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在今后的蠶桑生產中要逐步實現“多元化”生產,不斷提升蠶桑生產的競爭力,適應現代蠶業發展趨勢。開展蠶桑副產品綜合利用,不斷提高繭絲綢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充分利用桑園休閑期,進行夾種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增加桑園產出率。
要穩定發展蠶桑業,就必須走產業化之路,把蠶農利益和絲廠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增強全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有絲廠的鎮,要學習東臺富安的經驗,組建蠶業合作社,延長產業鏈,走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鄉鎮服務力量單薄,年齡老化,不能滿足生產發展對技術服務的需求,要盡快招引一批懂技術的人員,否則后繼自乏人。
重點是培植專業村組和家庭農場;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示范推廣;生產設施的更新;重大病蟲害的測報和防控等。
特庸、盤灣要各招引一個帶動力強的繭絲綢加工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把蠶農和絲廠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近幾年來,桑園畝收入都在5 000元左右,畝平純收入也在3 000元以上,完全達到省里規定的高效農業的標準,應享受高效農業的獎勵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