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李 晶
(1.揚子江投資發展集團公司,江蘇 揚州 225002;2.揚州科技學院(籌),江蘇 揚州 225009)
我國企業集團自組建以來,一直以不斷提高集團資源的利用效益和管理效率作為集團管理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企業集團能夠把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促進集團創建優良的內部管理環境,更好地保護集團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有效地防范集團風險。基于此,企業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企業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理論界和實務界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以“企業集團內部審計”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2005年到2013年9年間共發表98篇相關的研究文章。何迎春(2008)從推動內部審計職業化、推進內部審計外部化、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確立內審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四個方面提出了我國企業集團內部審計發展的對策。馬立占(2009)提出,應從推行集團戰略管理、解放思想,重視內審、重設內部審計機構、拓展審計領域、強化內審的服務咨詢功能、優化內審人員結構、提高內審人員素質、提升審計手段等方面做好企業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李昌洪(2009)從建立與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相適應的內部審計組織模式、建立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動態的全面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和建立一支專業勝任的內部審計人員隊伍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對國有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工作思考。尹維喆(2012)以A集團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構建基于集團化思路的內部審計體制,并提出在實踐中內部審計的三種集中管理模式,即派駐制、派審辦、審計中心。李濤(2013)認為應從組織管理、計劃管理、協調管理、控制管理等4個方面做好內部審計工作。
對企業集團內部審計方面的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從理論體系上進行了完善,注重了形式上的規范而忽視了內部審計實質性問題的解決,在實踐中也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狀況。我們知道,任何理論均來自于實踐,反過來用于指導實踐,如果研究的成果對實踐起不到指導作用,那么,這樣的研究就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在研究中首先要明確企業集團內部審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并以此探討企業集團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原則性和路徑。
對企業集團而言,內部審計是要通過對集團內部控制的評價和為成員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為集團管理當局的重大決策提供依據,促進集團總部和成員企業不斷增加價值,實現集團組建的目標。
一是內部審計模式的確定和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
根據《審計法》和《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的規定,各經濟組織應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承擔相應的內部審計職能。據此,在審計實踐中主要形成了四種形式:即審計委員會負責制、董事長負責制、總經理負責制和財務副總經理或總會計師負責制,其中財務副總經理負責制是我國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主要方式。而大量的審計理論研究和審計實踐都表明,內部審計充分發揮作用的最佳組織形式應是對董事會或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負責,審計部門的地位應高于組織的其他職能部門。
二是內部審計結果的使用
內部審計作用的有效發揮關鍵取決于內部審計結果有沒有在企業管理中被企業高層管理者或決策者使用。通過我們的調研發現,內部審計之所以在各單位未能很好地重視,主要是由于企業的管理層和決策者并沒有重視審計結果的使用,更多地是為了滿足機構設置工作形式上的完善。因此,客觀上就造成了對內部審計人員配備的不關心或無所謂的狀況。絕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是從財務、工程或其他部門分流出來的,造成審計人員職稱結構、專業結構不合理,內審人員的整體素質不能滿足現代企業集團管理對內部審計的要求。
適應性原則是機構設置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指組織內部機構的設置和權限的劃分應當與經濟組織的實際情況相適應,而且不是固定不變的,應隨著經濟組織的內、外部環境和經濟發展對經濟組織的客觀要求的變化及時地進行調整和改革,做到穩定性與應變性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企業集團的內審機構要與集團的生產經營規模、所在的行業特點、集團組織經營的模式、管理體制模式、人員的整體素質、集團經營內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相適應。
可操作性原則是衡量我們所有研究成果的重要原則之一。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發表幾篇論文或是出一些研究報告,關鍵的是要在論文或研究報告中能夠有一些用于指導我們實踐工作的結論。而且,這些結論并不只是給出某個模型或是給出幾個規范性的論述,而是要能讓我們的實務工作者在工作中可以按照這些模型或結論來組織單位的實際工作,這就是可操作性原則。根據可操作性的要求,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工作的制度制定、管理機制的構建、管理模式設計、機構設置和內部審計人員的配備等都要能夠符合集團的實際,并且可以實際執行,對改進集團的管理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是會計準則中用來處理交易或事項的規定,是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在集團內部審計工作中我們也應當按照這一原則的要求來組織相關的工作,這里的形式是指內部審計的模式確定、內部審計的機構設置和內部審計的人員配備等項工作,而實質是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完成管理賦予內部審計的職能。我們應當更注重的是實質而不是形式。
目前企業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大多仍然局限在事后審計上,如財務收支審計、離任審計、工程決算審計、維修結算審計等等,這樣的內部審計只能對過去的工作作出相應的判斷和評價、發現問題的不足、提出改進未來工作的建議。但由于過去的工作已經實際發生,對于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給組織帶來的危害或損失已經無法彌補,即使是追究當事人的責任,但危害和損失已經無法全部挽回。因此,我們認為,內部審計應當區別于外部審計和政府審計,更多地采取事前審計的原則,通過對事前的計劃、合同、預算、招標投標過程的審計,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幫助高層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根據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論”,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前提下,經濟生活中便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這種委托代理關系會隨著生產力大發展和規模化大生產的出現日益明晰。而在委托代理的關系當中,由于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財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資津貼收入、奢侈消費和閑暇時間最大化,這必然導致兩者的利益沖突。加上存在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有可能出現代理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現象。大量的研究表明,解決代理人問題的總體思路有兩條:一是構建激勵機制,二是建立監督機制,即財產委托者監督財產代理人的管理和經營狀況,并要求代理人定期報告結果。內部審計就承擔了重要的監督職能。
各級政府組建的企業集團委托代理的關系更為復雜,一方面形成了政府與集團管理層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另一方面,在集團內部集團管理層與經營層之間、集團管理層與控股的下屬成員企業之間、相互控股的成員企業之間也都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國有企業集團的所有資源均為國家資源,這些資源能否創造相應的經濟效益,實現政府組建集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集團管理層對資源的管理和使用狀況。那么,如何來評價經營者對資源的增值情況,并為經營者實現資源的價值增值服務,這才是集團內部審計要承擔的職能。因此,企業集團應當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好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幫助集團及成員企業實現價值增值的目標。
據調查,目前企業集團的高層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認識仍然局限在“查錯防弊”為重點上,認為內部審計主要是對集團及所屬企業的財務收支的審計,這一認識不能滿足企業集團對內部審計的要求。隨著企業集團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要做好內部審計工作,最關鍵的是要轉變集團高層管理者(決策者和管理人員)的觀念,通過聘請外部內部審計方面的專家對集團高層管理者進行專題培訓,讓他們充分認識到集團內部審計不再僅僅是承擔“查錯防弊”的職能了,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評價、咨詢和服務的職能,使高層管理者充分認識到,集團的內部審計監督是增強集團管控能力的重要手段,集團內部審計服務咨詢是促進集團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參謀。通過對集團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完善風險控制機制,通過對集團內部管理提供服務咨詢,進一步提升集團的管理水平。加強集團內部審計,可以為集團及成員企業的日常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并為管理當局的決策提供依據,促進集團提高管理水平,實現價值增值。同時,也只有集團高層領導端正了對內部審計的認識,集團內部審計的工作環境才能得以改善,集團內部審計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內部審計的職能也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更加規范,因此,應該著手對集團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根據適應性原則的要求,重新構架集團的內部審計機構。應在集團董事會下設置審計委員會,在審計委員會下設置集團審計部,集團審計部作為審計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與集團其他職能部門平行,但直接歸董事會領導,各集團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在各成員企業設置審計部的派出機構。集團審計部根據集團的戰略目標,按照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同時,充分發揮其監督評價和咨詢服務職能,為集團最高管理者的決策提供依據。
內部審計報告需要對內部控制的效果作出客觀的評價,對風險防范提出相應措施,對集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全面的揭示,同時要提出改進集團管理的建議對策。內部審計部門應將審計中形成的審計報告及時反饋給集團相關的職能部門和成員企業,并督促他們不斷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內部審計部門應當建立審計工作例會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召開集團職能部門和成員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審計工作報告會,通報內部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內部控制、風險防范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聽取各部門和成員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督促落實整改意見。集團高層領導應充分尊重內部審計機構作出的審計決定,從資金調度、預算安排和職務晉升等方面支持內部審計機構根據審計結論對職能部門和成員企業進行查處,從而使內部審計部門保持高度的權威性,也使職能部門真正重視審計部門的作用,為內部審計機構創造一個寬松的審計環境。
總之,我們應當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集團的治理結構,不斷提升集團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和權威地位,促使集團管理層和決策層高度重視企業集團的內部審計工作,促進集團及其成員企業價值的增值,以實現內部審計的職能。
[1]馬立占.重塑我國企業集團內部審計之思考[J].會計之友,2009,(4)中:56-58.
[2]李濤,龔璇.企業集團內部審計運行機制再造[J].財會月刊,2013,(6)下:88-92.
[3]劉春風.我國企業集團內部審計模式的創新[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6,(12):37-39.
[4]李杰.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問題與對策初探[J].中國總會計師,2010,(3):136-137.
[5]何迎春.企業集團內部審計[J].會計之友,2008,(3):45.
[6]李昌洪.國有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工作思考[J].財會通訊,2009,(12)綜合上:99-100.
[7]劉小燕.淺談企業集團內部審計的難點與對策[J].會計之友,2008,(10)下:53-54.
[8]鄭麗,周紅霞,敬國仁.基于公司治理的GK集團內部審計對策探討[J].會計之友,2013,(6)上:76-79.
[9]尹維喆.構建基于集團化思路的內部審計體制[J].中國內部審計,2012,(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