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2
(1.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也是職業操守、職業紀律、職業品德、專業工作勝任能力及工作責任等的總稱,屬于自律范疇,通過紀律控制、公約、守則、提高品德等對職業工作中的財務活動進行完善和規范。職業道德不僅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也是本行業對社會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是高校財務工作者在會計活動中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即高校財務工作者從事會計工作應遵循的道德規范。
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好壞是影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出現與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有密切關系。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平時法律控制不到位的,道德可以規范約束。
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是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中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有些高校財務工作者在財、權、色面前立場不夠堅定,在遵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上不夠果斷,高校財務工作者在會計活動中,會計賬簿、憑證失真、假賬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財政部不斷要求各部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發布了很多針對內部控制的規范。根據財政部的要求,高校也在建立健全適合本單位的內控辦法,可是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力還不夠。
目前,會計信息失真對市場秩序、高校經濟決策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不好的社會風氣。市場經濟單靠規章制度的控制是遠遠不夠的。道德規范與巨大的經濟利益發成沖突時,加強誠信道德教育有利于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目前,會計信息失真、假賬現象時有發生,說明單靠法律法規強制約束是不夠的,提高高校財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加強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建立健全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已是大勢所趨。
利用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相結合的辦法,完善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也就是加強法律建設和道德規范以約束高校財務工作者正確行使職責,確保有法有規可循。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監督評價體系是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第一,應該完善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跟蹤監督系統,確保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意識所發展的階段,第一時間跟蹤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新的狀況;第二,完善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評價體系的同時,建立道德評價委員會,對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進行有效的評價。
高校財務工作者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到高校會計準則和高校會計核算制度的執行貫徹效果,而且影響到會計工作質量、會計信息失真情況。不斷地向高校財務工作者系統地傳授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知識,提高高校財務工作者對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正確認識,使高校財務工作者自覺遵循職業道德水平。高校財務工作者職業道德,其實是一種理性的、自我規范的道德規范,當前,我國的高校財務工作者整體素質并不高。在加強高校財務工作者素質的基礎上,加大對高校財務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力度。首先,高校財務工作者應該把按章辦事、依法辦事作為行動準則,增強高校財務工作者的誠實守信觀念;其次,要加強學習,注重高校財務工作者的相關專業知識和稅法等的教育培訓,加強會計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
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較大差距,也使公眾很難真正參與到政府管理和監督中去,無法行使參政議政和監督政府的權利。
從傳統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改變以往“重管理,輕服務”的管理方式,建立“以人為本、服務于民”施政原則,擯棄官本位思想,把實現公民信息需求和利益服務作為重要的管理目標,突出公開性和透明度,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能監督,把人民群眾的期待融入政府的決策和工作之中。在公開內容上,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重點公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領域和熱點問題。加大重大突發事件、食品藥品監管、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問題公開,及時回應社會和群眾的需求。在公開范圍上,要擴大信息公開主體范圍。
一是加強立法工作。在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的實施制度,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實現政府信息公開的人大立法,提高立法層級,加強法律效力,以更大的權威來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二是確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公開原則,要確定公開普遍原則,對政策進行適當修改。三是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對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概念予以明確界定,對于公開邊界予以區分,以避免上述理由抵制公開。四是確立平等原則和救濟原則。不能因申請人的身份、社會地位、財產狀況、文化水平、民族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限制或者區別對待。同時從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各個方面對申請人予以法律救濟。五是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檔案法》檔案開放時限對信息公開形成了實質限制,也成了行政機關拒絕信息公開的“合法”理由。因此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協調一致的信息公開制度體系刻不容緩。
堅持便于群眾知情、辦事、監督的原則,根據不同政府信息的內容、性質、要求、對象等,采取多種形式和層次予以公開。一是重視和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完善門戶網站功能,擴大網上辦事范圍,及時充實和更新信息發布內容,凡是不涉密的文件要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公開發布。二是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的多載體建設。推進政務微博、“12345”公共服務熱線、新聞發言人、網絡發言人等多種渠道建設,利用云媒體、電子網絡技術平臺,發揮好政府公報、報紙、電視、電臺、政府信息公開欄、公開辦事指南等公開形式,形成多位一體的信息公開網絡。三是加強統一規劃和資源整合。規范技術標準,推動不同層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實現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四是充分發揮主流新聞媒體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輿論引導作用,切實做好社會關切事項回應工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消除不實傳言,正面引導輿論。通過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的真實性和透明度著力塑造政府的公信力,維護政府的權威和立場;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主流民意,及時回應民眾最為關切的社會輿情和熱點問題,搭好政府與人民溝通的橋梁。
[1]張寬海.信息經濟理論及案例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盧琳.走出我國信息公開的困境[J].行政論壇,2003(7):42.
[4]劉恒.政府信息公開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張杰.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