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明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知識、技能和育人的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和養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訓練為主線、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培養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教學過程由知識的掌握、傳授向知識的運用與發現的過渡。課堂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單位和最終環節,其根本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學生在課堂中究竟學到了什么,課后得到了什么,是每個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課堂教學是培養“職業人”的主渠道,是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達到培養目標的基本環節,也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落腳點。教師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瞄準職業崗位需求,建立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出發點、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有效利用優質教學資源,給學生更多“做”的空間和實踐的機會,化被動為主動,通過探究式學習獲取知識和技能。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運用教學要素開展教學活動的結構形式。傳統教學過程中主要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教學要素。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授、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教學媒體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手段。盡管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容量充實、教學針對性強、課堂紀律有序等特點,但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他們只按照教師的“指令”,接受教師的“灌輸”,逐漸養成不愛問、不想問、不知道要問什么的學習習慣,最后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高職課程教學以必須和夠用為原則,就一門課程而言,很難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在相關背景知識普遍欠缺的情況下,面對眾多陌生的概念、理論,必然增加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難度,既不能較好的傳授理論知識,也無法有效地培養應用能力。從教學實踐來看,每門課程的知識點多,教學目標要求高,但課時安排有限,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的時間重點用于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往往忽視,課堂教學以講授、知識灌輸為主,學生難以作為教學主體參與教學活動,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難以順利實現。高職課程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選擇恰當的途徑才能實現有效的突破。
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被大量采用,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事先選好典型案例在課堂上展示,并根據案例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討論等方式,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得出結論。案例教學法基本屬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范疇,它以書本知識為本體,重理論輕理解,重知識灌輸輕建構過程,重智力發展輕人格塑造,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無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達不到高職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學校通過校園網和網絡課程的建設,整合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并通過互聯網對外建立廣泛的信息獲取和知識交流渠道,為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為優化教學過程、方便教師授課提供極大便利,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網絡教學環境有利于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網絡教學具有資源共享性、教學交互性、教學過程的超時空性等特點,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可利用網絡技術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料,供查詢、下載,學生改變被動的學習地位,能充分運用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增強教學過程的參與性,從而實現從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方式向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型教學方式的轉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網絡環境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輕松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是提高高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教育信息化,不僅意味著教育設施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價值、教育方法的現代化。建立并充分利用網絡教育環境,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尋求課堂教學的策略、思路、途徑和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基于網絡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符合“構建主義”和“人本主義”對教育的要求。建構主義源于認知心理學派杰出代表皮亞杰創立的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認為,人的認知發展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建構主義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學習觀,是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主動建構活動。建構主義強調用真實的情節營造解決問題的環境,主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最終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主張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維,通過基于案例和項目設置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參與課程的設計與編制。在學習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借助以往的豐富經驗,形成對問題的合乎邏輯的解釋。教學活動就是通過設計重大的任務或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課堂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認識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合教學過程中仍然起主導作用,教師將網絡資源的組織與課堂教學組織有機結合起來,明確各自完成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管理、引導網絡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平臺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網絡的特點之一就是資源的豐富性,但這些資源是否與課堂教學相關則又有不確定性。應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借助因特網資源,組織、整合相關資源,發掘、制作與課堂教學相關度高的教學資源,建立符合課程教學要求的網絡教學環境,完善課程教學平臺,合理設置欄目,更好地服務于課程教學,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在網絡平臺與課堂教學分工協作的機制下,很多教學要素已經應用到網絡平臺上,而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實現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探究式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步驟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案做出評價并及時給予反饋,以促成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案例(問題)為載體,以情境—探究、自主協作學習為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參與認知過程,通過案例分析等訓練達到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課程中選取探究的問題(采用案例等形式),然后圍繞該問題,運用網絡教學資源,采用個別化學習、集中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等方式,主動獲取、分析、加工相關的信息資料,最終圓滿解決問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式教學法主要包括以下環節:①情境創設,利用網絡資源導入案例,提出問題;②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③學生小組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形成結果④全班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評價案例分析結果;⑤教師歸納總結知識點、案例分析方法;⑥作業布置,在線測試。
構建評價將課程學習的考核的結果與各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情況納入到課程考核體系中,既包含學習效果的評價,又包含學習過程和學習積極性的評價。通過評價考核監督,促進網絡自主學習的開展,促使學生掌握課程理論知識,提高相關職業能力。為此,在課程實踐中,要配合網絡教學環境和課程網站,為教學的各個環節設置特定的評分體系,過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課程考核,為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各個環節設置特定的評分體系,通過網絡點擊量、學習平臺交流、提交作業、網上測試、網上考試等形式完成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考核。以評價考核掌控教學過程,檢驗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1]韓紅青.高等職業教育有效課堂教學的探討[J].實踐與探索,201(23).
[2]劉彩艷.高職教育中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索[J].2012,(10).
[3]馬躍.高職課程考核評價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教學管理,2006,(7).
[4]邱州鵬.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
[5]王志勇.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策略與思考[J].計算機教學與教育信息化,2011,(10).
[6]鄭昆.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農業網絡信息,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