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丹
(陳小丹:廣州市聾人學校 廣東廣州 510623 責任編輯:林再峰)
聽力缺陷的限制、綜合認知能力的缺失,導致聾校的聽障學生學習物理遇到不懂就輕易放棄、不懂裝懂甚至理解偏差、知識結構錯亂等現象頻頻出現,嚴重影響到聽障學生物理知識系統的正確構建,甚至會導致聽障學生將來無法融入正常社會。教師流于一般的教學方法,不能針對聽障學生特殊的學習機制施教,課堂教學必然是低效的。鑒于此,如何形成并有效使用綜合的溝通方法,提高聾校物理課堂的有效性,成為提升聽障學生物理學習水平的關鍵因素。
相比其它學科,物理學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邏輯性,聽障學生覺得物理學科較之其它學科難學。由于聽障學生對事物的感知比較籠統、粗略,對感知對象分化水平較差,在學習上容易表現出機械性強、思考問題簡單、不善于發現問題、學習方法不靈活、記憶慢、忘得快等特點;而且,長期以來他們對語、數、英之外的物理學科或其它專科的學習存在偏見,在思想上不夠重視。這樣,思想上的輕視和物理學習的難度形成一對反差,更加重了聽障學生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
聽力的缺陷,造成聽障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基本上以形象思維為主,靠視覺去感知事物,形成表象,進而利用表象進行思維。另外,聽障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與健全人不一樣的自卑心理,導致師生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溝通障礙。無論是單純的口語教學模式或是手語教學模式,抑或是口語為主手語為輔的教學模式,聽障學生都是被動地參與課堂溝通活動,教師一味地追求進度唱“獨角戲”,聽障學生就會很快地產生視覺疲勞。這樣,學生趴課桌、昏昏欲睡、竊竊私語、搞小動作等現象就經常出現了;布置的課后作業學生也不會做,為避免老師責罰,不管有沒有完成也不管對錯,先交上去再說。
針對聽障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借助教師的力量,運用綜合溝通辦法,搭建互動理解溝通的學習平臺,激發聽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因為受聽力缺陷的影響,聽障學生普通存在著對詞句的理解程度有限的現象,不能完整、透徹地理解物理概念、規律;受常用手語溝通方式的影響,在表述物理現象或規律的時候常出現詞語倒置、句子錯亂的現象;在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時,不能迅速地構建起清晰而生動的物理情景,而構建物理情景是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必經之路。因此,規范聽障學生的物理學科語言,構建正確、清晰的物理情景,給聽障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搭建正確的、系統的學習架構顯得非常必要。
1.堅持學科語言的口語對答,挖掘物理抽象的本質,提升聽障學生使用規范物理語言的能力
手語是聽障學生的主要交往手段和思維的材料,但它是一種時空形式,次序前后顛倒,沒有固定的語法規則。按手語習慣落實到書面語上的句子,往往次序顛倒、語句不通、錯別字相當多,嚴重影響了聽障學生學習知識和記憶知識,打擊了聽障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聽障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碰到很多與物理知識相關的現象,這些現象有些他們是熟悉的,但有些卻是不解的。物理學的概念、規律反映的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和聯系,與聽障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聽障學生是非常渴望能通過學習解開心中的不解,通過學習了解生活的世界,掌握自已生活中一些息息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聾校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聽障學生求知解惑的心理,利用言簡意賅、精確貼切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感地分析物理現象,揭示物質本質。當然,教學語言要與內容相適應,分析要透徹,揭示要深刻,表達要幽默,口型不夸張,語速和節奏堅持“快而不亂,慢而不斷,高而不喧,低而不閃”的原則,使聽障學生在學會相關物理知識的同時得到語言藝術的享受,自主自覺地與教師對話,描述物理學的真與美。另外,新概念、新規律要多次重現,加深記憶。
2.用好板書和屏幕語言,確保聽障學生視覺吸收知識有效到位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患者患病后的主要表現為血壓上升。中老年人是該疾病的高發人群。原發性高血壓是較多疾病的高風險因素,如腦出血、心力衰竭、眼底黃斑病變等。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存在較大關聯。該疾病會導致血管內膜損傷、釋放炎性介質、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最終可能會造成靶器官損害,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7]。進而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板書在聾校課堂教學中的溝通作用是任何溝通因素都無可替代的,它是師生課堂上進行視覺溝通交流信息最直接的渠道,能很大程度地補償聽障學生聽力缺陷帶來的學習局限。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聽障學生“記得慢、忘得快”的學習實際等情況來精心設計板書,能很好地幫助他們理清本堂課學習內容的思路,將內容多層次多形式的復雜關系簡明扼要直觀化;利用圖文并茂的板書突出并強調知識內容的重難點,便于聽障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地重復呈現知識要點,啟發思維,分析、消化和掌握知識,提高聽障學生學習、思考的能力,更好地達到鞏固記憶的效果,從而發展聽障學生的學科語言。例如:學習“電生磁”時,教師演示或學生實驗“電流通過導體,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得出結論:通電導體周圍有磁場”。由于用的是3V的直流電,產生的磁場很弱,小磁針的偏轉不太明顯,教師在黑板板書出實驗結論時,再附加示意圖,這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就會更理想。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課堂教學引入多媒體的運用,能大大地優化聾校課堂教學的效果。常用的Flash、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實物投影儀等,配合板書,將學習內容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生動有趣地把知識呈現在聽障學生面前,使靜態的知識動起來,給聽障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及潛能。例如,在“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知識點教學中,配合Flash動畫來說明電荷在“不定向”、“定向”的狀態下運動的情況,把不能用實驗說明的現象直觀地、有趣地、形象地呈現在聽障學生面前,幫助聽障學生快速地理解電荷是如何“定向移動”的,使他們輕松掌握所學知識。
要提升師生的溝通力,培養聽障學生的物理語言,板書和屏幕語言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配合師生的口語對答,教師要注意板書的布局協調、書寫規范、條理清晰,可用彩色粉筆突出重點,與語言內容相互對應,體現和諧美,這樣既加強了口語訓練,增強了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書寫能力。
3.使用規范統一的學科手語,搭好溝通交流的橋梁
手語是聾校師生之間主要的溝通工具。它是用手指比量動作,根據手指的變化,形象地構成一定的意思或詞語來表達思想和進行思維。對聾人來說,它是一種視覺語言。故教師使用手語要做到“達”——準確、直觀、明了,有助于聽障學生形成規范語言;“迅”——簡明、快捷有節奏感,便于聽障學生識別;“雅”——身體語言及手語動作到位不夸張,表情自然具有美感。
聽障學生受生活背景、文化知識、地域流行打法 (如同各地方言的語言)等因素的影響,手語中對同一個詞語有幾種甚至幾十種的打法,這十分不利于聽障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學科語言、進行人際交往,不利于課堂上師生的情感交融。所以,學科教學上的用語必須運用準確規范統一的手語。例如,物理學科“靜止”的打法。有的聽障學生打成“停止”,有的聽障學生打成“安靜、停止”。物理意義上的“靜止”是相對“運動”而言,沒有絕對的“靜止”,所以正確的打法應該是:①雙手平伸,掌心向下緩緩按一下 (表示動);②左手橫伸,掌心向下;右手直立,掌心向左,指尖抵于左手掌心 (表示停止)。統一了手語的規范打法,等于搭好了師生雙方溝通交流的平臺,為順暢的溝通交往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信息化電教設備的運用,能帶給聽障學生形象、生動、直觀、鮮明的感觀,幫助他們理解在生活中一般難于見到、接觸到的事物的形象。但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電教設備展示出的學習內容對聽障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電教設備使用初期也帶給學生一定的新鮮感,但一陣新潮過后,聽障學生普遍覺得不真實、產生視覺疲勞感。對于身邊的事物、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聽障學生更熱衷于通過實驗驗證、實物演示教學、現場教學、情境教學來感受揭示事物本質的美妙,親身的體會更能帶給他們強烈的視覺沖擊。例如,“了解大氣壓的存在”的實驗,學生看到雞蛋快速地滑進瓶內時,都發出“啊——”的驚訝聲,同時響起牚聲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了;在學習“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系”時,學生試圖用手壓破氣球和用筆尖戳破氣球所制造出的緊張氣氛深深地影響著觀看的同學們。
另外,聽力的缺陷,造成聽障學生在認知過程上以形象思維為主,靠視覺去感知事物,形成表象,利用表象進行思維。而物理學有很強的規律性、邏輯性、抽象性。如何讓聽障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消除他們學習的障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善用手勢語,把抽象的物理語言形象化,把物理規律直觀化、簡單化,聽障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興趣隨之增加,課堂效果明顯。例如,聽障學生很難理解“看一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另外的一個物體作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這段話,如果配以手勢語,將“參照物”形象化(參照——雙手平伸,掌心向上,左手不動,右手移向左手,并在一起),這樣,抽象語言直觀形象化了,學生就較容易地理解了這段文字的意思,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就降低了,并促進了聽障學生學科語言的掌握。
聽障學生喪失了聽覺機能,聽覺的障礙對視覺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對視覺的消極影響,聽障學生的視覺感受性和視覺反應速度不及正常兒童;二是對視覺的積極影響,由于對視覺的依賴及經常使用,促進了視覺的迅速發展,視覺感受性和視覺反應速度與正常兒童的差距愈來愈小,甚至超過正常兒童,這是聽障學生視覺優勢。但由于聽覺缺失,假如不在這個過程使用一些幫助對視覺吸收知識加以理解的手段,這個優勢也會帶來他們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上的不足:他們只能感知視覺范圍內的事物,這種感知是不完整、不準確的;另外,他們認識事物,常常注重其表面性,缺乏實質性的了解,對事物的本質往往產生錯覺和誤解。因此,在聾校物理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聽障學生的視覺功能,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揚長避短,來彌補感知覺的缺陷。
1.良好的教師形象傳遞著尊重的信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師邁入課室第一步起,就開始了與聽障學生的接觸與交流,從課室門口走到講臺的短短幾秒內,教師的衣著打扮已經盡收聽障學生眼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上就曾有教師出現隨意穿著及帶有個人風格的打扮,課后立即收到學生的反饋:“老師,今天怎么穿得這么隨意啊,我們喜歡漂亮的老師。”可見,如果教師衣著典雅、美觀大方、色彩明亮、搭配和諧時尚,聽障學生會覺得教師尊重他們,對教師就會產生羨慕、敬重、崇拜的心情,心底里愿意接近教師,并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那么,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聽障學生自然意氣風發、全神貫注,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教師也心情大好,發揮自如,良好的師生互動為有效地完成教學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傳情”的眼睛拉近師生距離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與人之間的傳情達意,除了有聲語言外,眼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中教師通過眼睛的“傳情”,用不同的眼神“說出”不同的話,增加了教師的親和力,拉近與聽障學生的距離。課堂中,教師要面向聽障學生,不吝嗇注視每一位聽障學生的眼光,對聽障學生“擠眉弄眼”,用眼睛“傾聽”聽障學生的心聲,向每位聽障學生平均分布自己的目光,表達教師內心豐富的感情,不能讓聽障學生感覺到教師偏愛某一聽障學生。同時,教會聽障學生用眼神來交流思想,使師生的溝通更順心達意。提問問題時,雙方“脈脈含情”:老師向回答正確的聽障學生瞇眼微笑,投以贊許的眼神,以示肯定及表揚,聽障學生報以開心的目光;對不能確定答案的聽障學生揚眉翹嘴,投以鼓勵的眼神,給予其自信心,平穩他緊張的情緒,聽障學生報以老師感激的目光;對開小差、搞小動作的聽障學生皺眉扁嘴,投以責備的眼神,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對屢屢不改的聽障學生,瞪眼“橫眉冷對”,直至聽障學生報以歉意的目光。
3.藝術化的手勢語,引發師生的共鳴
搖手點頭、揚眉瞇眼、聳肩攤手、傾身側腰、坐立勢態等等正確、到位、優美的面部表情、體態變化、視覺空間位置是手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運用,令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相得益彰,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例如手語——翹起大拇指,傳遞給聽障學生是“好、夸贊、你真了不起、你好棒”的積極信息,有利提升聽障學生的自信心;甩出小拇指,傳遞“差、不好、不能、不行,貶低、瞧不起”的消極信息,容易使聽障學生產生負面的心理。所以,課堂中教師應多用“好”,少用“不好”的手語,培養聽障學生積極的聽障學生因素。
同一手語的不同使用,所傳遞的信息往往也存在差異,聽障學生產生的情緒也會因此不同。最常用的“點頭”動作,當力度及頻率不同時所表達的信息也不同。例如,回答問題時,如果問題比較簡單或是優秀的聽障學生回答正確,教師輕輕地點一下頭,表示對聽障學生的認可,反映的程度不強烈;如果問題比較難或是自信心較差的聽障學生回答正確了,教師加大點頭的力度和頻率再立即展開一個燦爛的笑容,表示滿意,表示鼓勵,表示驚喜,表示開心,讓這位回答問題的聽障學生感應到教師的愛,心靈深處產生共鳴,自信心絕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另外,將手語適當夸張化,有時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物理課堂上,教師要求聽障學生面對其他同學,說出某一概念或規律。為表示教師也非常認真地聽,鼓勵他開口說、大聲說,教師把“聽”的手語打法:一手掌心向外,貼于耳部 (可根據實際模仿聽的動作)變化為一只食指輕點著耳部,并側臉讓耳朵對著聽障學生,用耳朵“看”聽障學生,表達的信息是“你大膽地表現自己吧,老師認真地聆聽著呢。老師相信你是行的”。這樣,聽障學生就會放下心理負擔,愉快地完成任務。
參考資料:
①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編.中國手語〔M〕.北京:華夏出版社發行,2003.
②顧明遠.教師要努力成為教育家 〔J〕.廣州師訓,2009(5) .
③鈕文英.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范——融合教育〔M〕.北京:心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