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yǎng)國際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都編寫了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教師可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再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如四年級學生學習Celebrations(廣州版 《英語》)這一主題時,滲透以下文化知識:西方人在各種節(jié)日都比較注重送禮物給家人、朋友,但他們并不注重禮物的價值,注重的是禮物的意義,所謂“禮輕情誼重”,還喜歡自己制作禮物給朋友。參加他人的生日PARTY,要準時到達PARTY現場,并帶好禮物。西方人在收到禮物時習慣當場拆開禮物,并及時向對方表示感謝,但不能詢問禮物的價格。教師在教這一主題時搜集了該月份生日的學生名單,布置給全班學生周末的作業(yè)——為班上該月份生日的一位同學自制一份生日禮物,周一時在班上舉行Birthday Party,要求學生在Party中要遵守西方的禮節(jié)。學生在活動中既鞏固了學過的課文內容,還深刻地體驗了西方的禮節(jié)文化。
節(jié)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西方節(jié)日中包含非常豐富的文化知識,體現了西方人的風俗習慣和習俗,這些對學生來說充滿了好奇。例如萬圣節(jié)的糖果、面具、南瓜燈籠等對學生來說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萬圣節(jié)前夕,教師指導學生在家自制好一個面具、一個南瓜燈籠、一件簡易的萬圣節(jié)奇裝異服。在萬圣節(jié)期間,在課室舉行Halloween Party。讓學生帶著面具,穿著節(jié)日盛裝,拎著南瓜燈籠,秀秀自己的南瓜燈籠,夸夸同伴的節(jié)日裝扮,玩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戲,看看西方人過節(jié)的活動,讓他們沉浸在萬圣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中,享受異國節(jié)日的樂趣。
圣誕節(jié)是學生最為熟悉的西方節(jié)日,我們在高年級開Christmas Party。掛滿由學生布置的彩燈和各種小禮物的圣誕樹和英文標語 “Merry Christmas!” “Welcome to join us!”“Speak English every day!”等都烘托出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隨著一曲 “Merry Christmas!”活動拉開了序幕,學生們表演了一個個與圣誕主題相關的節(jié)目,包括英文歌曲、英文情景劇、英語脫口秀、舞蹈等,高潮迭起,異彩紛呈,氣氛熱烈。當圣誕老人 (由老師扮演)出場贈送小禮品并進行圣誕致辭時,場面更是熱烈火爆。在低年級我們向家長提議,讓他們帶著孩子到商店、酒店、大街上體驗節(jié)日的氣氛,錄下寧靜祥和的圣誕歌曲、拍下彩燈閃爍的圣誕樹、色彩斑斕的圣誕飾品……讓學生體驗該節(jié)日的氣氛。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快樂,更多的是感知西方文化和了解風土人情。
校園活動不僅能在校園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而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理解異國文化,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
每學年開學初,英語科組老師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提供英語經典讀物的書單,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購買閱讀或到圖書館借閱,讀后填寫含書名、作者、出版社、好詞、好句、感想等內容的 “Happy Reading”讀書卡。每月各班召開一次 “Happy Reading”讀書分享會,在班級設置展示讀書卡的展板,學生在匯報中互相推薦英語經典讀物。各班評選出優(yōu)秀讀書卡在年級、學校進行展示。 “Happy Reading”讀書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們在活動中閱讀,在閱讀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學生在英語經典的浸潤中領略異域風情,感受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也從中了解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理解了英語在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手抄報是課外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是課堂學習的外延和拓展。學校英語科組定期組織 “‘Colorful English,Colorful World’英語手抄報比賽”,主題涵蓋常用的英語問候語和告別語、不同國家打招呼方式、各國重要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英語國家中常見的飲料和食物、主要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世界各國及城市雅稱、各國禁忌的顏色、英美人姓氏、節(jié)日知識大拼盤、英語交際中的體態(tài)語等。為了設計出高質量的作品,同學們到圖書館翻閱英語雜志、讀物,上網搜索資料,既鞏固了在課堂上學習的文化知識,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化及差異的理解與尊重,增強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說愛唱愛跳的年齡特點,學校英語科組每學期都舉辦一次 “‘We show,We grow’英語短劇表演賽”,教師向學生提供外國原版童話、故事等表演素材,表演要求力爭做到口語標準、語言流暢、自然、表演大方得體、內容活潑健康、感情豐富、語音語調標準、服裝道具統(tǒng)一,體現出團體合作精神。短劇先由各個班級自由編排推薦到年級組,然后各年級組推薦到學校參加短劇表演,由學校英語組組、藝術科組教師及各年級選派學生擔任觀眾評委來評選短劇表演結果。優(yōu)秀節(jié)目則推選為學校藝術節(jié)節(jié)目,并參加市、區(qū)英語劇比賽。我校的英語劇曾獲全市一等獎的優(yōu)異成績。 “We show,We grow”英語短劇表演賽不但使學生的文化積累和語言技能同步發(fā)展,而且?guī)椭鷮W生增強了文化底蘊,增強了文化交際意識。同時,學生也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恰當的、得體的、真實的、地道的英語。
每學年的 “‘Enjoy English,Enjoy life’英語朗誦比賽”是學校英語學科的傳統(tǒng)項目,朗誦內容可以是英語兒歌、歌曲、詩歌或故事等,對學生的語音、內容、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選拔。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班級海選,先由任課老師在班級里組織選拔,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每班推選出兩個表現最出色的學生參加年級比賽,再由科組長、各年級級組長、英語教師擔任評委選出一名最出色的選手再參加校級比賽。校級比賽的一等獎節(jié)目則成為學校藝術節(jié)的節(jié)目?;顒又杏楷F出的優(yōu)秀選手推薦到學校廣播站擔任英語節(jié)目廣播員。通過比賽,學生對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更濃厚了。
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 “‘More English,More Fun’英語國家文化周”活動,它是一次生動活潑的英語實踐活動?;顒影▽n}片展示、學唱英文歌曲、我身邊的英語、欣賞英美電影等多種形式。
專題片展示:中高年級學生自己編寫腳本,自行或并在家長志愿者的協助下制作成PPT或視頻專題片,展示 “英美國家節(jié)日趣談”、 “西方建筑魅力”、 “中西美食大比拼”、 “英語國家禮儀小知識”等。
學唱英文歌曲:學校廣播站利用每天午間廣播的時間播放并教唱 《圣誕歌》 《雪絨花》等經典英文歌曲,形成活潑有趣的語言氛圍。
我身邊的英語:低年級學生尋找身邊的英語,如收集含英文的日常日用品包裝袋、廣告語的英語標識等,收集在自己的 “英語資源包”中。
英美電影欣賞:全校學生利用校本活動時間收看英漢雙語片 《藍精靈》 《料理鼠王》 《閃電狗》 《流浪狗之家》《汽車總動員》 《海底總動員》 《美食總動員》等,嘗試學習配音等。
①王振亞.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 〔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②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