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校園建設涉及各個方面的問題,其中教育法治化概念的引入對教育管理法治化、去行政化等問題做出了很好的回應。教育法治化是指通過對教育關系、教育行為和教育發(fā)展的協(xié)調、規(guī)范和引導,以保障教育秩序,達成教育目的的一個實踐過程。〔1〕教育法治化是針對 “依法治教”概念提出的,它并不是用法律全面接管教育,也不是把教育行為變?yōu)榉尚袨椋钦J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事業(yè),其發(fā)展和其他社會現(xiàn)象一樣與法律的關系密不可分。教育法治化不僅強調建立完善教育法律體系,使師生有法可依,而且強調依法治教,更強調對所依之法的檢討,從而不斷修正完善,以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本文將以臺灣地區(qū)《友善校園營造計劃》為例,分析教育法治化理念對校園建設的影響。
近年來,臺灣地區(qū)校園不和諧現(xiàn)象越演越烈,校園暴力層出不窮,學生偏差行為時有可見。據(jù)臺灣教育部門統(tǒng)計,2006年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共有1008件,2007年達到1840件,增長了12.5%,2008年為1977件,增長7.4%,2011年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更是達到6277件,校園霸凌事件達到7182件,其增長速度可謂驚人。〔2〕臺灣地區(q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繼出臺 《輔導六年工作計劃》、 《青少年輔導計劃》、 《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 《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劃》、 《生命教育中程計劃》以及 《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等法規(guī),來協(xié)助條件薄弱、對學生生活適應困難或行為有偏差的學生提高受教育程度。為了應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2004年12月,臺灣地區(qū)頒布 《友善校園營造計劃》 (以下簡稱 《計劃》),希望通過 “交互作用,整合發(fā)展”的策略及 “整合資源”的運作方式,建構中長期教育計劃的參照藍圖,從而達到整合力量、聚焦方式,落實推動成效。〔3〕
為了配合 《計劃》的實施,臺灣地區(qū)出臺、修訂了相關法規(guī)。首先,持續(xù)修訂了 《性別平等教育法》及相關準則,力圖通過此法規(guī)的修訂營造一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其次,制訂并頒布了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 《國中小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實施方案》等文件,以落實學校輔導人力編制,逐步達到建構和諧友善校園的環(huán)境;最后修訂了諸如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實踐方案》及 《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劃》等,以達到改善校園人權狀況,形成尊重生命、提倡美德的校園文化。到目前為止,該 《計劃》先后經過五次修訂,確立了 “建立學生輔導體制”、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 “生命教育”四大核心目標,旨在營造尊重與包容、健康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計劃》是希望建立一個尊重生命價值、公平開放、和諧開懷、尊重人權的安全校園、平等校園、法治校園。其中對現(xiàn)在教育潮流的新趨勢、新方向,諸如 “生命教育”、“人權教育”、 “公民教育”以及 “和諧校園”等相當關注。綜合分析,其內容不外乎兩個方面——“生命教育”和 “人權教育”。
臺灣地區(qū)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對生命教育進行探索,生命教育已經引入中小學課程。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它主要不是針對青少年的吸毒、暴力乃至自殺問題,而是針對一個經濟發(fā)達的社會過于追求 “技術理性”、“工具理性”而導致的 “價值理性”、 “目的理性”的萎縮和喪失。〔4〕但是這并不是說暴力、吸毒行為不是臺灣生命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通過 《計劃》推進過程來看,反霸凌、反毒仍然是實現(xiàn)生命教育必須迫切解決的一大障礙。
1.制訂詳細行政規(guī)章,確保生命教育實施有法可依。首先,發(fā)布階段性生命教育實施的綱領性文件。2010年臺灣地區(qū)發(fā)布 《生命教育中程計劃》,作為2013年之前推動生命教育的綱領性文件。該行政規(guī)章包括行政機制、課程教學、師資人力、宣導推廣、研究發(fā)展等五個層面實施策略。其次,發(fā)布 《推動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劃》,強調推動學生自我傷害的防治工作。最后,督促各縣市生命教育工作的實施,設置生命教育資源中心學校,辦理促進心理健康的相關活動等。
2.堅決反對校園霸凌、吸毒,維護學生身心健康。第一,2012年臺灣地區(qū)發(fā)布了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臺灣地區(qū)的校園霸凌行為,維護學生身心健康,從而達到凈化校園壞境,構建友善校園的目的。第二,臺灣地區(qū)發(fā)布 《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強化作為行政院院會報告資料》,明文規(guī)定將反毒教育納入生命教材,要求加強法治教育反毒宣導,并要求教師提升藥物濫用的輔導知能。第三,各市縣為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建立教育單位協(xié)助檢警通報機制,推動 “紫錐花運動”,強調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共同協(xié)作,樹立健康、反毒、愛人愛己的主題,共同營造健康無毒的家園。
臺灣地區(qū)十二年國民教育中,課程設置采取議題融入的方式,貫徹人權教育的內涵,在友善校園計劃中,對人權教育的補充完善也成為重要一筆。
1.關注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公平問題。第一,對特殊群體學生,擬將手語能力正式納入教師培訓課程,并希望將手語考試納入特殊教育師資選拔的考試范圍。各市縣政府也計劃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提供輔導,并鼓勵教師取得至少手語初級認證資格,建構友善校園環(huán)境。第二,設置特殊教育師資職前教育專業(yè)課程,從而增強教師多元溝通相關知識能力。為因應特殊學生異質性的學習特質,增加相關課程。第三,為協(xié)助身心障礙學生就讀大專校院,補助相關費用。鼓勵并支持身心障礙學生,成立網絡社群,以此來凝聚共識并進行資源分享。
2.培養(yǎng)人權教育師資,推動人權法制教育。首先,開設人權教育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達到增進學生對于人權內涵及公民素養(yǎng)的了解與運用。另外,相關部門連續(xù)出版人權教育議題的書籍,提供身心障礙者人權核心概念與教學活動示例,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了解人權法治制度,進而學習尊重自己及他人權利的美德。其次,注重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師資培養(yǎng)。2012年,臺灣地區(qū)市縣學校主辦相關研習163場;并開設市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等三階研習課程,以促進教育現(xiàn)場人員教導人權及公民議題的實務運作能力。
3.重視性別公平,反對性別歧視。第一,健全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制度與法規(guī),如 《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強化各級性別平等委員會組織運作。培養(yǎng)市縣政府及所屬學校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專業(yè)和職能學習,提供給相關基層的性別平等機構咨詢服務。第三,系統(tǒng)發(fā)展相關性別教育課程,充實并整合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資源。第四,提升性別事件三級防治效能。第五,整合運用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資源。
法治教育是實現(xiàn)友善校園文化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校園是縮小化的社會,在當今社會,校園文化建設的規(guī)范性必須落實。 《計劃》的推進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方面對臺灣法治化校園建設有以下影響。
物質文化建設是指學校軟硬件設施的配置、使用,及其給學校師生營造的文化環(huán)境。學校中的物質環(huán)境包括教室、實驗室、社團活動場所、圖書館、體育館以及正常教學場所和休閑娛樂場所等硬件設備。事實上,學校的這些設施建設均規(guī)定在 《學校基本設備標準 (基準)》中,物質文化環(huán)境的主要法源依據(jù)即各級學校基本設備標準。唯有符合設備基準的學校,才具備友善校園文化的基礎。至于學校軟硬件設備的使用怎樣才能夠彰顯友善校園的文化,則有待學校設定場地使用辦法時,能夠考慮使用者的安全、便利、公平、經濟,并物盡其用,讓設備創(chuàng)造更大的功能與價值,就整體校園而言,看到友善、活力、充滿希望與競爭力的文化。
校園中的文化環(huán)境泛指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以互相友善為前提,學生也要覺得其他學生及學校所有人均處在一個互相友善的環(huán)境之中。教師及行政人員也要覺得學生對他是友善的。友善的訴求來自多種途徑的互動,而不是單一的教師對學生必須友善。
就友善校園文化意涵而言,學生本身的友善,包括愿意遵守校規(guī)及班規(guī),為團體的榮譽共同努力,其表現(xiàn)在教師面前,也應是彬彬有禮,順從優(yōu)雅,能夠展現(xiàn)友善的具體行為。
在從初級教育到高等教育中,雖然學生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但畢竟是未步入社會之前,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這就必須要由教師施予教育、教學、輔導、管教,以輔助其順利成長發(fā)展。主控權在教師,校園中能否形成友善校園文化,主導者當然也是教師,唯有所有的教師基于教育輔導上的專業(yè),參酌學校學生的最大價值,制訂合宜的輔導與管教學生要點,并由全校教師實踐,心理環(huán)境上的友善校園文化才得以形成。
從法治的觀點來看友善校園文化的建立,相關部門出臺 《學生輔導法》勢在必行。單單在臺灣地區(qū) 《教育基本法》中看到 “零體罰”還是遠遠不夠的。21世紀的臺灣地區(qū),已進入了典型的后現(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缺乏中心思想、市場化、功利化、全球化、少子化,一直挑戰(zhàn)教育的實施。適應困難、偏差行為學生、弱勢族群學生及憂郁癥傾向學生不斷累增也是教育面臨的沖擊,要讓這些學生全面發(fā)展,辦好教育并非易事。制定 《學生輔導法》,規(guī)范學校整體輔導學生機制,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才能有效引進資源,從多元管道協(xié)助教師輔導學生,讓教育發(fā)揮其應有功能。
近年來,大陸校園駭人聽聞的新聞事件常有發(fā)生,如何構建和諧校園、友善校園、法治校園應該也是大陸校園建設追求的目標。縱觀臺灣地區(qū)校園建設近年來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能從中得到一些反思。
在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中,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完備,立法程序與技術要求嚴謹,政策法律化和正當性獲取有章可循,同時,在獲得法律權威之前,絕不可能有政策實際付諸實施的空間。〔5〕如前文所述,校園霸凌事件、學生偏差行為以及學生吸毒等一直是困擾臺灣地區(qū)大專院校、中小學的難題。為了遏制這種現(xiàn)象,出臺一系列的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也是使政策實施合法化、正當化。臺灣相關部門統(tǒng)計的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影響校園法治化建設的現(xiàn)象仍然層出不窮。但是相關法規(guī)的逐漸完善,給相關受到侵害的群體提供了保護自己權益的法律依據(jù),有法可依也是校園法治建設的一大進步。
隨著 《計劃》的實施,目前臺灣校園法治化建設的法律體系在不到八年的時間內,已經制訂得頗為完善。在以生命教育、性別教育以及人權教育為核心概念的驅動下,目前已建立以防制校園暴力、毒品以及保護人權、維護性別平等、保護弱勢群體的行政法令規(guī)章。2005年至今,共修訂或制定保護性別平等法律8部,共修訂或制定保護兒童權益法律8部,從而形成了上有基本法律,下有部門法律的保障體系。
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校園法治化建設,是保證 《計劃》實施的長效運行機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合多方力量能有效彌補校園力量的薄弱,并結合校內教育和社會教育讓人們對法治化校園建設進行充分的認識,起到了法律宣傳教育的作用,并促進了普法機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計劃》推出之后,在實施中多方力量的配合是法治校園建設的發(fā)動機。如,在生命教育體系中,以生命教育資源中心學校為核心,橫向聯(lián)系市縣的中心學校,并結合民間資源共同參與生命教育的實施。又如,在中途輟學學生的輔導上,重視各市縣相關機構的巡撫作用,并利用中介機構對輟學學生進行輔導。在學生輔導方面,各市縣教育局成立學生輔導咨詢中心指導規(guī)劃,學校負責生涯發(fā)展教育的實施,家長、社會團體及企業(yè)單位成為學生輔導的強化渠道。
社會資本是影響個人行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資源。〔6〕對于不同的社會群體,其享有的社會資本就不同,在弱勢群體內,合理安排社會資本從而解決經濟利益的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成為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經濟貧困是法律語境下弱勢群體的主要特征,權利貧困和能力貧困是法律語境下弱勢群體的另外兩個基本特征。〔7〕
校園弱勢群體主要包括智殘兒童、心理障礙群體,對這些群體進行保護是法治校園建設必須解決的重中之重。目前,臺灣在反霸凌、反性騷擾以及反性別歧視上投入的力度很大,在師資培訓、對于不同類型的課程建設上也重點照顧以上群體,這也是合理安排社會資本從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重要途徑。
法治思維是指人的符合法治精神、原則、理念、邏輯和要求的思維方式和程式。它是對于法治化比較理智的認知過程,它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8〕構建安全、平等、溫馨的法治化校園,不可一蹴而就。法治化的重要前提是法治觀念深入學生思想,臺灣地區(qū)在構建友善校園的舉措上,尤其注重此點。在校園內注重在課程設置上引進生命教育、平等教育以及性別公平教育,增進教師法治素養(yǎng),規(guī)劃法治課程教材,發(fā)展學校法治措施,宣導法治觀念。其目的是通過教學過程,讓師生有維權意識,建立穩(wěn)定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就是培養(yǎng)校園法治文化。
注釋:
〔1〕張國霖.教育法治化的內涵要義 〔J〕.教育評論,2001(3): 15-17.
〔2〕臺灣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EB/OL〕.〔2013-8-15〕 .https: //csrc.edu.tw/Main.mvc/IndexTemp.
〔3〕 友善校園營造計劃 〔EB/OL〕.〔2013-10-21〕.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18550&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
〔4〕馮建軍.生命教育實踐的困境與選擇 〔J〕.中國教育學刊, 2010 (1): 35-38.
〔5〕鮑嶸,陸琳琳.論教育政策合法化的規(guī)范與價值導向——基于臺灣地區(qū)陸生政策的觀察 〔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2): 62-66.
〔6〕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 〔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71.
〔7〕余少祥.法律語境下弱勢群體概念構建分析 〔J〕.中國法學, 2009 (3): 64-72.
〔8〕 韓春暉. 論法治思維 〔J〕. 中國法學,2012(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