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收養被棄混血男孩14年終落戶上海
14年前,朱軍龍尚在襁褓時,被朱水寶阿婆從樓下的草叢抱回了家。一晃14年,“黑小囡”長大了。最近朱阿婆終于為朱軍龍辦下了收養證和上海戶口。這段超越血緣的親情,才有了一條堅強的維系紐帶。
2000年8月8日,朱阿婆提著籃子去買菜,聽到路邊草叢有異聲,撥開草叢一看,竹簍里躺著一名嬰兒,邊上是一張“孩子生于8月1日”的紙條。“小家伙光著身子,皮膚長滿了痱子。”朱阿婆心疼不已,便將孩子抱回了家,幫他洗澡、浸泡、上藥,足足養了一周,他身上的痱子才好。這時,阿婆才發現這個寶寶皮膚特別黑,怎么洗都洗不白。送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個“混血兒”。
“我一聽是混血,還以為血不好,醫生告訴我,寶寶是外國人與中國人的孩子。”朱阿婆雖然生活拮據,但她覺得既然有緣分就要撫養他長大成人。朱水寶育有兩兒一女。對這一決定,家人都表示支持。當時,朱水寶的小兒子、小兒媳沒有孩子,他們就成了朱軍龍的養父母。
“寶寶小時候頑皮得一塌糊涂,沒讓我少操心。”報警電話對朱水寶來說不稀奇。“阿婆,你家小囡把公園里的枯草燒著了”、“阿婆,小囡把我家種的刀豆、辣椒都抽殘了”……但朱軍龍從小就纏著朱阿婆,只有在阿婆身邊,才能安心睡著。
最大的難題是孩子的戶口。因為沒有出生證,又是外國人,朱軍龍的戶口辦不下來。轉眼到了入學年齡,一家人滿心歡喜地為他買了新書包。開學通知卻遲遲未到,一打聽,原來因為他沒有戶口,被校方拒之門外。
朱水寶四處苦求。一個月后,求來了一紙入學通知書。老師很快領教了黑小囡的頑皮,課上得好好的,朱軍龍一溜煙跑出去,爬到了樹上。小朋友看到朱軍龍,不敢靠近,老師就讓孩子們手拉手做游戲,帶著他一點點融入。“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班主任夏老師覺得,朱軍龍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比別的孩子更有活力。
“至少要有名分!”朱阿婆一遍遍跑民政局、公安局,可戶口還是沒辦下來。但朱水寶堅持一次次去跑,“混個臉熟也好”。
戶口雖然沒辦下來,但浦東新區和北蔡鎮認可了朱阿婆這個人和她的這段故事,特事特辦。每季度從原先一桶油補貼上浮為3桶油,逢年過節還會來看望朱軍龍;朱軍龍中學的一切費用全免,每年額外補貼300元。
令朱阿婆寬慰的是,5月14日民政局打電話過來,朱軍龍的上海戶口和收養關系終于辦下來了。“有了身份,寶寶可以考高中啦。”朱軍龍高興地說,“學校正在辦電子學生證吶!”
收養制度的起源
收養制度作為一項古老的社會制度,是親屬制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法律意義上的收養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領養原來出生于某個家庭或家族的人為自己子女的要式民事法律行為,使本無父母子女關系的人之間產生法律擬制的父母子女關系,而與他原出生家庭或家族的關系則部分或全部終止。因收養而產生的親屬關系,為收養關系。在收養關系中,依法領養子女的人,稱為收養人(或養父母);被他人收養的人,稱為被收養人(或養子女);將子女或兒童送給他人收養的人或社會組織稱為送養人。
自收養制度在原始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習慣確認以來,便因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的需求而表現出不同的價值本位,其主要經歷了“為族的收養-為家的收養-為親的收養-為子女的收養”四個階段,相應的在立法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在當代由于收養制度以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國家監督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我國也不例外。
收養是設立、變更親屬身份關系的重要民事法律行為,不僅涉及當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社會利益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因此,我國收養法以有利于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保障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合法權益,遵循平等自愿原則,并以不得違背社會公德為指導,對收養成立的條件和程序作了明確規定。
法律規定的收養條件
被收養人的條件
(1)被收養人須為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這是收養法“為子女的收養”立法宗旨之體現,同時它也符合心理學的科學要求,有利于收養關系的建立與鞏固。
(2)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還須具備以下法定情形之一:喪失父母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收養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1)收養人須無子女。收養的意義之一是為滿足無子女夫妻撫養子女的心愿,并且應當符合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要求。夫妻婚后如果有子女的,原則上不允許再行收養。
(2)收養人須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經濟能力和教育能力,以便為被收養人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3)收養人須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這既是為保障養子女的身體健康,也是收養人撫養子女的前提條件。
(4)收養人須年滿三十周歲。這是對收養人年齡上的最低要求,也是由收養的性質決定的。
(5)為貫徹實行計劃生育原則,收養人原則上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6)收養人有配偶者須夫妻雙方共同收養。收養人有配偶者須雙方共同收養才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保障養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我國收養法確立了夫妻共同收養原則。
(7)收養人無配偶者的限制條件。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基于倫理道德上的考慮,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以上。
特殊收養條件的放寬規定
(1)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可以不受被收養人不滿十四周歲及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限制;華僑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還可以不受收養人須無子女的限制。由于這類收養是在自然血親之間發生,且這種收養關系往往比較穩定,基于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制約,因此,對這種收養的條件作了放寬規定。
(2)收養孤兒、殘疾兒童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endprint
我國《收養法》第8條第2款規定:“收養孤兒、殘疾兒童或者社會福利機構撫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不受收養人無子女和收養一名的限制。”這種收養行為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為國家分擔了社會負擔,同時也使那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重新置身于一個充滿愛心的溫暖環境中。因此,國家鼓勵公民收養孤兒和殘疾兒童。
(3)收養繼子女
繼父母與繼子女關系是由于生父母的再婚而形成的。為穩定其家庭關系,《收養法》第14條規定:“繼父或者繼母經繼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可以收養子女。”即放寬了收養條件。
收養成立的形式要件
收養成立的形式要件是建立收養關系的法定方式,國家機關通過收養的法定程序,指導當事人依法建立合法的收養關系,防止違法收養的發生。1998年11月4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對收養形式要件作了較大的修改,將原來的“三元主義”改為“一元主義”,突出了收養登記的效力,即將登記作為成立收養關系的唯一法定形式要件,其具體內容如下。
辦理收養登記的機關
根據《收養法》第15條第1款規定,收養應當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即辦理收養登記的機關應當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如生父母作送養人的,應到生父母的戶口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收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的,在棄嬰和兒童的發現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收養社會福利機關撫養的孤兒,在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辦理收養登記的程序
(1)申請。首先由收養關系當事人親自到收養登記機關辦理收養關系登記申請,并提交相關證件和證明材料;(2)審查。收養登記機關接到當事人申請后,應當依法對收養申請進行審查;(3)公告。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收養登記機關應當在登記前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滿60日,棄嬰、兒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未認領的,視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兒童,然后才可以辦理登記;(4)登記。經審查,對符合《收養法》規定條件的,應當辦理登記,對不符合的,不予登記,并對當事人說明理由。
收養協議與收養公證
我國《收養法》第15條中規定:“收養關系當事人愿意訂立收養協議的,可以訂立收養協議。收養當事人各方或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辦理收養公證。”即收養協議與收養公證不是收養成立的必經程序,由當事人自愿選擇是否進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