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快去洗臉,快去刷牙……”這是一段名為《媽媽之歌》的歌詞,曾在國外網站被瘋狂點播。創作并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聲:“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中國人聽了忍俊不禁——原來普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媽媽之歌》描述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孩子與大人一樣,每日生活在被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為最基本和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曾經,父母叮囑孩子的口頭禪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著”,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是“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彈琴”、“快點睡覺”,甚至“快點玩”。
不要打亂孩子的節奏
父母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影響了自己的生活節奏,于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少兒科技館里,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說:“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捺不住。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32歲的何女士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自己才能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生理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現為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先滿足他人的愿望,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教育專家認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奏看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這種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速度以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父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競爭,以及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他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甚至是魔鬼教練。
事實上,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研究只是近半個多世紀才有的事,以前兒童一直被當作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國兒科醫生特奧多·海爾布魯格展開了人類首次針對兒童生物節律的研究,人類對兒童生活節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認識。1970年,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三個半小時。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四個半小時。一般情況下,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
到11:00、11:30或中午12:00,對于年齡較長、級別稍高,或對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一般從14:30到15:00、16:00或16:30。
總催孩子危害大
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總是去催的話,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什么事情都要別人催才能去完成,孩子就不會主動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缺少責任心。
父母凡事催促,孩子習慣了,會以為不催就不要做,更壞的會以為所有事都是爸媽的責任。那么,如果你經常催促孩子,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危害呢?
對父母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在生長發育中,存在依賴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賴過度,卻會對孩子帶來不利。
當孩子還未正式上學時,孩子會充滿好奇心,不斷地去認識和嘗試新事物,并初步地去適應這個環境。可是,很多時候,當孩子想去嘗試的時候,也許做事情的速度比較慢,父母就不耐煩,總是催促孩子。
例如,有些小孩子出門的時候,會模仿大人,嘗試自己穿鞋子和襪子。可是,父母覺得他們這樣做比較慢,為了縮減出門時間,通常會阻止他們自己嘗試。由于父母的阻撓,孩子會覺得這種穿衣、吃飯、出門的事情,只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毫不相干。
孩子嘗試新事物的行為如果一味地遭到父母干涉,他們甚至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最后只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潛意識里會覺得父母能夠幫忙解決任何事情,這對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孩子責任心減弱
孩子對自己凌亂的房間視而不見,不主動打掃;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犯了錯不敢承認,總是強調別人的過錯……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孩子缺少責任心,也跟父母的催促有關。
例如,孩子外出之前,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少帶東西,就在孩子收拾的時候,不斷催促帶食品,帶衣物。由于父母的催促,孩子就會認為在自己每次出門前,父母總會催促自己,自己不需要有什么責任心去記住該做的事情。
因此,父母在孩子做事情時,對其催促太多,只會造成孩子的責任心減弱,養成粗心的壞毛病。
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干
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世界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總認為孩子是在瞎鬧,于是經常催促孩子做別的事情,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endprint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位小女孩睡前很愛看漫畫書,但家長總是催促女兒去睡覺。在媽媽的經常催促下,有一天,小女孩的逆反心被激起,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跑去玩游戲了。
其實,當孩子對某樣事情或者東西入迷時,父母首先應該給予理解,然后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解釋,而不是粗暴打斷、催促孩子去做別的事情,這才會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系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需要戰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的恐懼,以及對抑郁、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古訓,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群體心理,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于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教授陳建翔認為,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中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總之,始于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有一個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