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芝 江玲玲 陳靜波
摘 要: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關注和憤慨。本人通過對國有資產流失原因的分析,提出如何遏制國有資產流失,確保確保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
關鍵詞:國有資產;改制;資產重組
一、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表現
1.腐敗性資產流失。腐敗是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在國有資產的支配上,包括各種經營權、使用權、產權的決定、轉移、出讓或交易,我們國家長期采用的主體規則不是競爭性的市場規則,而是行政權力決定的規則,而且該權力決定規則中的權力既高度集中,又缺乏透明度,因此,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利用手中的行政性權力介入或干預,內外勾結,通過中介機構低評資產,低價轉讓國有資產、低價提供土地資產、經營層隱匿資產手段,事實上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到個人甚至外國人手中。相當多的暴富者,不管是那些腐敗的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的干部,還是一些發跡的私營企業主,都有相當一部分財富是從國家手中攫取的,正是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成了他們財富膨脹的“源泉”。
2.低評估資產流失。企業在招商引資與改制中,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成功,以提升自身的政績,急功近利,以行政手段迫使中介機構,低估國有資產價值。通過評估機構不履行評估程序,只按賬面價值確定資產,根據對象任意調整凈資產價值。或者與評估機構串通作弊,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虛假報告和資料,不加以分析審計,壓低或抬高價值。
3.隱匿資產流失。隱匿國有資產設賬外賬,清產核資流于形式,少計資產和收益,沒有將賬外資產納入清產核資范圍,有些企業商標、專利、商譽尚未估價入賬,無形資產流失于賬外,最常見的手法是對其中有形資產部分按原值等價折合入股,對國有資產中的專利、商標、商譽等極具價值和增值潛力的無形資產,則不予評估或按極低的價格評估,甚至以低價或無償形式將國有資產轉為個人財產,轉讓價格不以資產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為依據,甚至不評估,而是由企業領導自行決定,轉讓價格不能真實反映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
4.土地轉讓流失。由于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使用土地是由國家無償劃撥,很多國有企業的土地尚未估價入賬,未被列入固定資產,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對土地、房產等大宗不動產按原購入價評估,不計其市場升值部分。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為了爭得投資者,把原來國家撥給的土地招商引資不作價,不僅土地零價格轉讓,還把已建好各種基礎設施無償奉送,相當于土地是負價格轉讓,這也是有些開發商為什么一夜暴富的原因。
5.優質資產剝離流失。企業借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之機,把原企業的一部分優良資產剝離出來,成立股份制公司,而把劣質資產和冗員、債務、虧損業務等全部掛在原來的企業,使之成為空殼,將債務包袱留給原企業,改制企業發生的虧損由改制前單位負擔,致使銀行資金無法收回,直接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6.盲目投資流失。有些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缺乏投資風險意識,決策缺乏可行性研究,盲目向其他企業或者境外投資,投資無效益,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損失和浪費;企業領導者為了自身業績,盲目上項目,重復建設,國有資產在低效率經營中流失,有的項目甚至“血本無歸”;有些企業參股成立其子公司,國有資產產權界定不清,通過行關聯交易,轉移利潤,或低價出租房屋及出讓土地使用權,使國有資產流向集體和個人。
二、遏制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國企改制必須貫徹“市場決定”的規則,發揮司法機關職能作用,探索檢察機關通過民事訴訟保護國有資產的有效途徑,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并完善各項制度,特別是要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加強審計監督。
1.積極開展立法研究。通過深化改革,積極開展立法研究,把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實現國有資產管理者和經營者責、權、利的統一,是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國有資產運營者的自覺行動。作為檢察機關應當積極探索,對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為將來的立法提供更多的實踐經驗。最高人民檢察院積極與最高人民法院協商,為各地檢察院開展這項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并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將有關立法建議盡快列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議程。積極開展調查研究,針對一個時期涉及國有企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預防調研,從宏觀上為領導和企業決策服務。
2.完善國企改制制度。完善國企改制制度,通過制度創新提高預防國有資產流失的能力。明確管理者、企業經營者的職責,要把政府管理職能與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制企業產權轉讓必須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進行資產和土地使用權評估,讓競爭性的市場規則在國有資產的流轉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應兼顧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得失,特別是要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國有企業職工和國有企業的債權人。嚴禁“自賣自買”國有產權,對企業經營業績下降負有責任的經營管理者,不得參與收購本企業國有產權,不得在國有資產轉讓和出售過程中低價轉讓國有資產,不得向國有企業借款,或以國企的資產作標的物為融資提供保證、抵押等。
3.加強審計監督。加強對企業改制、重組和股權變動的審計,隕止利用改制、重組和股權變動之名轉移資產和利潤,審計監督要提前介入,把企業重組、改制和股權轉讓等交易置于企業職工監督之下,保證公開、公正、公平。審計企業無形資產,防止土地、商標、專利權等無形資產流失于賬外,審計應抓住企業資產處置、股權轉讓、改組改制過程中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資產處置等重要環節,加強監督管理。審計關聯交易情況,防止利用關聯交易轉移國有企業利潤,審計還應加強和健全國有股權公開市場交易的規則、程序的有效審計監督。審計投資項目的效益性,防止因缺乏科學論證、決策失誤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對國有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的績效審計,按照審計署要求,提高績效審計的比重,多從事前、事中介入國有企業的重大投資項目,針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效益分析以及項目投資管理等問題,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責,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4.加強司法系統的作用重視懲處。檢察機關在提起刑事公訴中附帶民事訴訟是保護國有資產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個案預防,通過具體案件,分析國有資產流失的主客觀原因,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企”的目的,通過預防職務犯罪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通過類案分析,對帶有系統、行業共性的問題,從宏觀上提出檢察建議,制定一些政策,預防和減少國有資產流失;與國有資產管理局配合,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國資局提起訴訟,通過對侵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政違法行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由法院判決糾正違法的民事、行政行為,保護國有資產。
當然,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人去落實。保證國有資產的有序流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確保政府機關官員和企業領導的廉潔,都需要強化和嚴格執法來實現。只有嚴格執法,禁止一些人以各種借口“變通”、篡改法律,同時強化社會和輿論監督,這樣才能夠在國有企業改制中有效地遏制國有資本的流失。
參考文獻:
[1]王國銀.淺析國企改制中的資產流失[J].經濟研究,2011(11).
[2]付永軍.國有資產流失的成因和對策[J].企業研究,2011(20).
[3]白彥鋒.國家審計在國有資產監督體系中的作用[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9).
[4]施青林.加強審計監督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http://www.audit.gov.cn
/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942270.html.
作者簡介:吳念芝(1964.12- ),女,漢族,湖南郴州人,本科,高級會計師,華中師范大學財務處工作, 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江玲玲(1971.8- )女, 漢族,湖北襄陽人,本科,會計師, 華中師范大學財務處工作,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陳靜波(1987.10- )女,漢族,湖南郴州人,本科,助理會計師,珠海市第一職業學校,研究方向:財務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