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信科
我國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是第一要素,有了興趣,做事情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然而,在現實的歷史教學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部分學校認為歷史學科中考只有60分,是小科目,不夠重視,;有的家長、學生認為歷史與現實聯系不大,學習歷史沒有什么作用;還有的學生覺得歷史就是“背多分”,死記硬背也能考出好成績,部分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喪失信心,甚至厭學。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中的一些課例,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
《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是說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學生是否愿意學習這門課程,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上他(她)的課,學生喜歡一位老師,往往源于對任課老師的人格、學識等方面的熱愛和崇敬,要想成為一個能夠成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歷史教師,則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熱愛歷史教學,知識淵博,扎實的學術功底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歷史學科本身是豐富多彩的,都是令人著迷、神往,教師應當做學生探求知識道路上的引路人,自己應該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樂趣,并將這種樂趣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與你一樣對新世界、新知識、新事物、新問題有著永不熄滅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一個對歷史不感興趣的歷史教師也不會是一個好的歷史教師,我們也很難想象他(她)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具備淵博學識的教師容易使學生產生仰慕感,從而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師在講解是一知半解,學生問到問題是吞吞吐吐,這都會使你在學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從而就影響了學生對你的崇敬,最終就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
2.有良好的口才,豐富的感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歷史教師一節課都是照本宣科,語言平鋪直敘,面無表情,缺乏感情,這樣的課堂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學生昏昏欲睡。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利用歷史內容豐富多彩,趣味性強,富有情感的特點,在教學中能用幽默、風趣、抑揚頓挫且添加自己感情色彩的語言講課的話,就能大大增添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喜歡”。與學生平等相處,充分運用情感教育。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成績,尊重他們的思想,從而建立一種相互信賴的、良好的師生關系下,學生心理上親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更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引人入勝的導入,點燃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我們必須精心設置導入:故事導入、猜謎導入、圖片導入、設疑導入、歌曲導入、節日導入等等,不一而足。
三、教學過程中方法靈活多變,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容易吸收新事物,但注意力還不夠集中的特點。我們的課堂如果還沿襲“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模式的話,不僅教師辛苦,信息量少,而且由于展示平臺單一,學生也容易疲倦,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師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各種直觀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向學生提出小而具體、新而有趣、難易適當,富有啟發性的歷史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2.歷史與現實“熱點”相結合,更容易激起學生探討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能立足于課本,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把“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較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設疑、解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使學生先感到“前途迷茫”,然后激勵他們去“撥開烏云見青天”,當學生“見青天”后,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4.鄉土歷史與歷史課文聯系法。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授課中如果能把鄉土歷史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話,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容易進入課堂的角色。
5.采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一個精美的課件往往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一個內容精彩的課件往往最能震撼學生的心靈,能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創設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中學生仍然處于感性思維狀態,多媒體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尤為重要,加上教師的及時講解,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精心設計課堂結尾,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結尾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課,要有始有終,學生在掌握新知識后,為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延續,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每一節課結尾時,我們應設計出學生感興趣、耐思考的思維拓展題。
總之,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燈塔。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再是歷史教材的朗讀和簡單重復,不再是一部死記硬背的單調工作,是我們作為歷史教師的責任。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的學習歷史。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興趣之樹就會常青,歷史教學的春天就會常在。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昭平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