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剛
【摘 要】當前,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局限,高中歷史教學效果受到了很多的影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課堂活力不足,教學效果不明顯。而開展有效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教學旨在通過采取最優的方式,最大限度的發揮人力、物力,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學的教學水平、知識儲備、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便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策略
如何實現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以達到教學目的,值得我們深思。本人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了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影響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在當前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的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的滯后
教學理念對于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學效果的提高要得益于良好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教學有效性,除了豐富的教學知識外,還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滯后,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比較常見的低效的課堂教學表現包括:一是松散式教學。主要表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片面追求課堂自主性和開放性,完全以學生為主導,忽視了教學對課堂的把控,放任自流,導致教學秩序比較混亂,教學效果比較低下。二是灌輸式教學。主要表現在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味的講授,采取灌輸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不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歷史學科的的弱化和考試現實的影響
當前,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中歷史學科被視為“副課”,學校、家長和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不重視,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效果不明顯,加之,由于受高考現實的影響和制約,社會、學校、家庭對歷史教學的認知度和評判標準大多都以高考為標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優化,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應結合教材大綱,充分考慮教學實際,注重教學知識、教學方法和價值觀,一方面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強調學習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應關注學生的感受和學習的態度。比如在新人教版高中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章節中,應把教學目標設計為:首先通過閱讀教材,準確理解并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原因、經過和影響,同時,認識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其次,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認識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是當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通過采取多種方式,注重創設歷史情境,不斷豐富教學氛圍,使得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感悟歷史,來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過程中感悟歷史事件和歷史史實。比如在學習《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一章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的問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社會思潮有沒有發生變化?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傳播,其影響有哪些,對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什么影響?”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積極討論、學習。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分析,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激發學生的靈感,讓學生們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背景和影響,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引導學生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制度建立的過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設置有效的課堂提問
高中歷史教師應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的興趣,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學習《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這一章講解中,高中歷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首先利用視頻電視、幻燈片等多媒體把世界兩極化格局和多極化格局的時代背景影像資料進行播放,讓學生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其時代背景和相關史實,引導學生分析當今的世界形勢和全球各國的發展情形,分析全球兩極世界的形成背景、原因、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出現和背景,最后與學生一起探討世界之交的世界格局和世界形勢,以及這種格局對世界發展的影響,以此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由高中歷史教師結合教材,進行詳細講解,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歷史教學課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體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積極開展設問探討教學,推動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康明.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中學教學研究,2012(5).
[2]王大根.淺議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J].教學研究,2012(7).
[3]張德林.淺議高中歷史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6).
[4]林明春.中學歷史教育效果提升的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研究,2012(4).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紅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