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摘 要】比較教學法,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不僅有利于將分散的知識點有機地串起來,達到化繁為簡,由厚變薄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可以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比較教學;興趣
在新課改背景下,許多看似平淡、毫不新穎的教學方法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比較教學法就是其中之一。歷史比較教學法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對它的掌握有利于實現新課改提出的能力培養目標,同時也可以起到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一、比較教學法現狀分析及分類
為了解學生歷史比較能力的現狀,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主要設計了“你在解答材料型比較題時比較點從哪些角度進行對比”、“你在解答主觀題中的比較題時解題過程是怎樣”、“你在做比較類文字題時的心得和困惑有哪些”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問卷反饋分析發現,很多學生對材料型比較題的解題過程不清楚,思路混亂,對于提供材料進行分析對比的,如果材料太長,就會出現難找重點,讀不懂材料中沒有但書本上有的知識點這樣的問題。
歷史比較法主要分為:一、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即通常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較;縱向比較,即對同一國象或地區先后出現的同類事件、人物的比較。專題式章節內容打破了按時間、朝代為順序的縱向編寫模式跳躍性大,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時空混亂的現象,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這時候我們可以補充材料,加強知識體系的橫向聯系,幫助學生有效的突破這部分學習內容。二古今比較,幫助學生克服難點。歷史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由于學生的閱歷、認知水平有限,因此對某些史實難以理解。而通過古今的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史實,解決難點。三、點面比較,即小環境與大背景比較。在講述某一國家或地區歷史的時候,聯系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眼界,發揮歷史教學古為今鑒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就結合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復習課進行具體介紹。
二、課堂教學設計實例
課程導入要獨具匠心,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地,把學生自然引到課堂教學,同時又要為這堂課服務,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熱鬧而已。基于這個要求,設計了“猜猜他是誰”這個三位近代人物對比這一環節,讓學生七嘴八舌主動猜是哪位近代名人。如出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逝世:道光三十年(1850年),學歷:嘉慶十六年進士,主要成就: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代表作品:《四州志》、《林文忠公政書》。分層次展示,學生很快就會猜出是林則徐。按此邏輯另外設計了康有為和陳獨秀。這三人也是本單元向西方學習歷程縱向的三位代表。這種縱向人物的呈現就從感性上讓學生感受了個性與共性。
在新課教學中,設計一個判斷題:“新文化運動與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較,新文化運動主要“新” 在徹底批判了封建正統思想。”這既是課堂上的題目鞏固,又是從橫向上深層次對比資產階級不同派別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對比理解資產階級激進派、 維新派、革命派之間的異同點,揭示階級的本質特征,也可總結一般規律。
本單元是主要是從文化史中角度了解中國近代,但事實上歷史事件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的。所以教學中設計一個點面比較,即小環境與大背景比較,有效彌補學生知識點殘缺不完整的問題。設計一個表格整理活動,從器物、制度、思想三方面,讓學生整理每個階段對應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的現狀,同時補充世界歷史(主要是歐美)對中國的影響,聯系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開闊學生的眼界,變割裂、不完整的知識為體系化,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以史為鑒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在課的總結時設計了一個古今對比,知識延伸與拓展環節。提供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里的一段內容“起自19世紀中葉的西學東漸過程,有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東西,到了中國卻總是全然不成模樣。其根由何在?”提問學生“近代中國百年“強國御辱夢”的歷程,對當代中國夢的實現有何啟示”,以古鑒今,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史實,解決難點。
三、運用比較法應注意的幾個原則
當然,雖然歷史比較法在中學教學中應用廣泛而且有很好的效果,但在使用當中還是應該注意怎樣才能把它應用得恰到好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拿來做比較的歷史事物必須具有可比性,這是運用歷史比較法的前提。可比性指與比較的歷史對象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或聯系,它是比較的前提條件。如果把沒有可比性的歷史現象硬湊在一起比較,就違背了邏輯, 就會造成牽強附會。
2.要以科學的歷史觀為指導。嚴格地講,比較本身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比較教學法成敗的關鍵在于歷史觀是否正確。
3.中學歷史的比較法要以教科書的素材為基礎,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離開了教科書,就離開了學生的實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歷史比較作為一種教學法,并非萬能,既要靈活運用,又不能濫用。“以最好的教學效果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是新課改的目標,也是我們一線教師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軍.《淺談歷史比較教學》,《科教創新》2013.12
[2]李稚勇.《中外歷史教育比較研究》,長春出版社2012
[3]王鐸全,李稚勇.《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