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
近期,市民從媒體上聽到比較多的一個詞是“多城同創”。什么是“多城同創”?我們臺州的“多城同創”,當前主要是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對臺州來說,實現“多城同創”,時間很緊,壓力很大,必須要有一種“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強烈緊迫感。 全市各個單位街道都開展起胃一股文明衛生環保的新風,對比之下,如下是我捕捉的一些與文明低碳不相協調的鏡頭。
鏡頭一:滴滴答答水長流 校園中,浪費水的現象隨處可見:學生宿舍衛生間,有時停水時未關的水龍頭在來水后嘩嘩流水,擰不緊的水龍頭滴滴答答滴水卻無人理睬;校園的開水房里,學生任意地將管道中的涼水放走卻無人在意;寢室內,噴頭空流水卻無人使用……這種種用水浪費現象,著實讓人感到心痛。
鏡頭二:剩米剩面隨意倒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豐盛讓人目不暇接,但在學校的食堂里,常常看到有的同學將吃不完的米飯、饅頭等倒進泔水桶。每月倒掉的食物估計300斤以上。
鏡頭三:空掉電燈只開不關 室內空調開著,可門窗均打開,而此季節根本不需要開空調。教室陽臺燈有時徹夜長明。
鏡頭四:紙張隨處飛 教室,垃圾池內隨處可見未利用的紙張。沒到學期末,每個班級扔掉的書本和紙張達百斤左右。
中國環境現狀: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
今年年初,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的“霧霾天”,引起公眾普遍關注。5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為我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身為教育工作者,應利用自己的學科特點,努力推進環境教育,尤其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更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逐步滲透環保意識。
一、高中地理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宇宙環境為開端,依次講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即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然后學習人類在生產與生活中相應形成的人文環境,那就是農業、工業、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歸結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及如何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環境教育就像一條紅線,始終貫穿于整個教材之中。通過環境教育,要力求達到三大價值觀:一是提高中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使之明白為什么要保護環境;二是要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環境道德觀,三是了解、掌握保護環境的技能,提高中學生將環境科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使之懂得如何保護環境和消除環境惡化對人的危害。三個目標相輔相成,其中,認識是基礎,技能或行動是目的,而自覺性則是認識轉化行動的保證。
二、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情況和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在地理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情況,既看到臺州地區經濟的日益發展與進步,又應該認識到該區人口眾多,環境污染嚴重等不利的一面,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環境的優缺點,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學生正確的環境觀。讓學生認識到由于人們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甚至不惜犧牲環境來謀求經濟的發展,導致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越來越嚴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結合這些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自覺保護好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
三、走出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環境保護活動。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必須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并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如:①邀請環保局專家作專題講座。②以每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3·12”植樹節等紀念日為契機,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如:在全校舉行環境保護知識圖片展覽;通過校電視網絡、主題班會、黑板報、環保手抄報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環保宣傳活動。③參與實際的環境保護活動,在全校掀起了“保護環境,由我做起”的環保潮流:每個班都分別設置了垃圾分類回收桶;在全校掀起節約用紙,廢紙利用的熱潮。④組織學生到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參觀,了解污水和廢氣的處理過程,增強學生對本土的環境狀況的感性認識,也深化了環境知識的理性學習。⑤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活動內容,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對某一區域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訪問、考察、監測等,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獲得等一手資料。從而使他們真正關心和參與到實際問題解決上來。
總之,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應當切實地樹立起他們的時代的責任感,心系全球,著眼身邊,立足校園:“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他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愛護校園環境做起的責任意識;一片紙,我們撿起;一滴水,我們節約;一堆垃圾,我們打掃;一朵花,我們珍惜;一棵草,我們愛護。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21世紀,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在科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