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芳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特別是經濟收入低、醫療體系不完善的農村養老問題倍受社會的關注。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為我國經濟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也是我國最貧困的階層,是迫切需要保障群體之一,研究農民的養老問題,解決好農民的養老保障,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障;解決途徑
一、關家村養老現狀分析
關家村地處大連市金州區向應鎮中心,南距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25公里,北距普蘭店市14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總人口數2376人,其中農業人口1939人,總戶數749戶,其中農業戶數664戶,勞動力970人。
根據對關家村的調查分析農村養老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農民收入低導致養老資金短缺
關家村有農民1939人,他們的收入分布在0到2萬元不等,從低收入到高收入的農民人口數呈現階梯型的下降趨勢。村里收入貧富差距比較大,大部分農民的收入都集中在6000元以下,經濟收入較低。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作物,而種糧成本逐年增加,售價卻難以提高,這樣土地收益就沒有辦法得到保障。除了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農民收入還要支出其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的消費,因此農村家庭可用于支配的收入嚴重不足,沒有足夠的金錢剩余作為養老資金。
(二)老齡化人口所占比重大,增加了農村養老的難度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該村的年齡構成情況為:0—20歲人數為311人,約占總人口數的20.1%;20—40歲人數為452人,約占總人口數的29.3%;40—60歲人數為537人,約占總人口數的34.8%;60—80歲人數為210人,約占總人口數的15.8%;80—100歲人數為34人,約占總人口數的2.2%。
由上面的數據分析可得60以上人口數達244人,其構成比例高達15.8%,表明該村人口結構已經進入老齡化狀態。
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就意味著青壯年人口比例小,我們用上面的餅狀圖分析,我們暫且把0—20歲的人劃分為不具有經濟實力的人(嬰幼兒、在校學生)60歲以上是不具備勞動力的人。由上面的餅狀圖可以看出64%的人必須去養活36%的人(撫養孩子和贍養老人)。而關家村大部分老年人沒有固定收入和較多的儲蓄,因為他們一直依托著土地為生活來源。一旦因年老失去勞動能力,只能依靠兒女外出打工或者自己微博的積蓄老養老。
(三)獨生子女增多,農村養老走向艱難化
關家村有獨生子女數162戶,二胎子女的有202戶,三胎的有54戶,三胎以上的有30戶。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該村農民生育子女大為減少,僅獨生子女的戶數就占了很大的比重,約占36%。人口老齡化和獨生子女使得家庭在規模、性質,人口結構方面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家庭多為核心家庭(即一對夫妻加上父母和下輩孩子)為主;家庭的人口結構變成了倒金字塔型,這樣一來,原來由多個子女贍養一個老人變成了由少數子女贍養多位老人。如果家里需要照顧的老人多,那么他們就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務農,但是農業收入一般都不是很高,所以農民基本上沒有多少積蓄。這樣就給農村養老帶來巨大的困難,使年輕一代的養老不堪重負。
(四)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農民對社會養老認識不足
關家村老人在60歲以上的人口數共224人,其中在問卷調查中,回答養老靠自己的有140人,回答要依靠兒女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又67人,回答靠村里或政府的又17人。
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大部分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養老都有這樣一種現象: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經商或者打工,無法直接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在關家村也不例外,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在關家村,老年人只要不到體衰力伐的時候,主要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生活,所以,靠自己的體力種田或者是年輕時候的積蓄養老占了很大的比重,占總體老人人口數的62%。留守在家的許多老人身體欠佳,有的疾病纏身,有的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大部分老年人生活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而靠村里或政府的社會養老則是無足輕重,可見,農民對社會養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認可。
二、解決途徑
(一)倡導家庭養老為主,重視道德教育
“農村人口多,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實力,還沒有能力全部統攬農民養老問題,所以在解決農村養老的問題上還是要倡導以家庭養老為主。”[2]雖然當前農村養老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家庭養老的方式將被淘汰。不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劇了老人與子女的代溝,帶來了許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子女孝道的下降。同時,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使得老年人的家庭經濟支持與日常照料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受當代日益發展經濟市場的沖擊,人們心中傳統家庭和道德倫理也日漸滑坡。所以,要加強農村的宣傳教育,可以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組織大家看電影,唱臺戲等的方式宣傳尊老愛老養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加強農村養老支持力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認為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才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最終出路。第一,社會和政府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并且積極發展農村教育,從而提高農民的素質和專業技能,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土地上的收入仍是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所以,強化土地保障功能在農村養老的作用是解決農民經濟收入的第二個途徑。例如可以鼓勵和引導農民增加土地種植面積。還可以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種類,比如以前以種小麥和玉米為主,可以適當引進外來物種,比如種植山藥、花生等可以獲得更高利潤的農作物。
(三)完善農村養老體系,強化社會保障功能
“農村養老體系是建立在農村發展實際和老年人特征基礎上的,應該包括社會養老機制、社區養老機制、家庭養老機制和個人養老機制。”[3]首先要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證了那些家庭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其次要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的相關法律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在農村實施一段時間,并且很有成效,政府應當將那些可行有效的保險制度定位法律法規,并在實踐中逐步補充和完善,使農村養老保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要逐步建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比如可以以鄉或者鎮為單位,建造養老院,為那些“三無”老人提供生活的地方。
(四)推行醫療保障
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都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面對中國農村養老難問題,我覺得該制度應該給予老年人一定程度的傾斜,比如政府加大了對老年人的合作基金補助。其次要改善農村醫療衛生,在各農村建立老年人醫療點,從而可以及時了解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有條件可以定期為老年人定期做檢查。
通過對關家村養老狀況的調查分析,我們初步了解了農村養老面臨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政府對農村的重視,新農村建設的逐步實施,我相信農村養老面臨的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楊剛.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4-65 ,12.
[2] 蘇保忠.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81-91,11
[3] 李思思,甘卓群.中國農村養老問題探究[J].北方經貿,200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