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潘勇 章意
摘 要:贛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卻遠遠低于同類地區,因此,充分發揮贛南旅游資源豐富這一優勢,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發展贛南地區經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分析以贛州為主的贛南地區旅游資源與發展概況基礎上提出了贛南地區旅游的戰略構想,為贛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贛南旅游業;資源豐富;對策分析
贛南地域廣闊,旅游資源豐富。贛南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故都瑞金、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等著名紅色旅游景點名揚華夏,有著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被譽為“共和國的搖籃”。同樣,這里也是客家人三大聚居地之一,為海外眾多客家人所向往,被譽為“客家搖籃”。因此,充分發揮和挖掘贛南旅游資源豐富這一優勢,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發展贛南經濟顯得尤為重要。2012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使得贛南地區的旅游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面臨著擁有眾多旅游資源,然而其對贛南地區的經濟貢獻率一直偏低的困境時,如何將贛南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對于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的精神,促進贛南原中央蘇區經濟騰飛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一、贛南地區發展旅游業競爭優勢
第一、旅游資源豐富,分布廣,數量多
贛南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和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旅游資源的富集是贛南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最大優勢。現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4A級旅游區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個,同時還有大量省、地、縣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
第二、擁有眾多精品旅游資源
多年來,贛南地區圍繞著“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生態家園”、“世界橙鄉”、“堪輿圣地”六大旅游名片,形成了一批精品旅游項目,例如瑞金,興國和于都等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圍繞“紅色故都”打造全國紅色旅游勝地;在贛州中心城區,古跡眾多,有被學界稱為宋代孤品的古城墻,中國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排水系統——福壽溝,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和沿用了近900年歷史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浮橋,中國八景文化的發祥地——八境臺,利用底蘊深厚的宋代文化,精心打造宋明理學的奠基地;與此同時,贛南地區各級政府將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的源頭——安遠三百山、上猶陡水湖、“天然氧吧”——崇義陽嶺、“水上絲綢之路”——大余梅關、道教第35福地——寧都翠微峰、“江南蓬萊”——會昌漢仙巖進行整合,打造“生態家園”。同時,贛南地區客家文化和堪輿文化迥異。贛南地區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搖籃”之稱。至今,贛南地區許多地方仍保持持著客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由此形成的民俗民居、客家采茶戲劇、客家服飾及客家文化等使贛南地區展現出絢麗多彩的客家風情。贛州堪輿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也大放異彩。贛州興國的三僚村,被稱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成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世界風水文化愛好者朝覲的圣地。
第四、便捷的交通
旅游發展,交通先行。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贛南已基本形成以贛州市區為中心,四通八達的國家級公路交織成網,京九鐵路縱貫南北,贛韶鐵路和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即將完工,昌吉贛鐵路客運專線和贛深高鐵即將開工,預示著贛州即將融入南昌和珠三角地區2小時生活圈,廈漳泉地區3小時生活圈,而上述地區均屬于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平均收入水平高,居民有很高的旅游休閑度假的欲望和巨大的消費潛力。
二、贛南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整體規劃應加強
贛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需要科學的規劃作指導。國家旅游局已于去年頒布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規劃、項目、宣傳推廣、智慧旅游等十個方面提出了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贛南地區旅游業發展要堅持大旅游、高起點、優布局、功能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贛南地區的旅游開發規劃要本著旅游發展,規劃先行的原則。贛南地區應積極整合并合理開發現有旅游資源,分別編制紅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態旅游等不同特色旅游的規劃,打破“一縣一策”這一現有的旅游發展策略。
第二、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贛南地區作為貫徹《若干意見》,促進老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所在,必須加快當地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旅游局和國務院扶貧辦已經把贛州和吉安作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明確了國家財政將在贛南旅游方面給予一定傾斜和支持。但相對于贛南地區旅游的長遠發展來看,單靠中央和省一級有限的投入來發展旅游業,并不能一勞永逸。為此,贛南地區當地政府要拓寬思路,充分發揮贛南地區旅游資源品位高、特色強、精品多的優勢,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力度,拓寬籌資渠道,特別是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方面要向全社會投資者開放,建立健全旅游業的投融資體系,按市場化方式運作,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股、控股,推進旅游投資和產權多元化。
第三、創新旅游方式和旅游產品
創新旅游產品。在發展紅色旅游方面,要在增加體驗和參與項目上下足工夫。定位于“體驗革命征程,再現紅色歷史”,推出相關體驗活動,比如“蘇區一日”“過一日紅軍生活”“我是一蘇大小委員等旅游體驗項目,把當年蘇區生活、戰斗的場景展示出來,創造“興奮點”和“高潮”,讓游客主動參與,相比較原有的在參觀中接受教育,這種方式更加鼓勵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接受磨礪和教育,這樣無疑將吸引更多的旅游群體關注。既增強游客興趣,又增加游客的逗留時間。
第四、發展旅游經濟與保護生態并重
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互補。贛南地區是中國中亞熱帶南緣東端自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段,自然生態環境好,不僅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紀植物區系,是古老植物種屬的“避難所”,同時還是東亞植物區系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特有植物珍貴樹種較多的地區。同時,贛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接近75%,嚴格意義上說,正是贛南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應盡可能的實現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雙贏,決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三、結論
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對經濟拉動性大,與其他相關產業關聯度高,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贛南地區應迎著《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兩周年的東風,牢牢把握此次發展機遇,作好發展旅游經濟這篇文章,為贛南蘇區的振興發展添磚加瓦。(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瓊霓,制約西部旅游業發展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4(5):51-53.
[2] 張卉,閆昕,西部旅游產業的競爭優勢發展戰略[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9):25-28.
[3] 陳建,論江西紅色旅游的核心競爭力[J].江西社會科學,2006(09):240-243.
[4] 陳曉強,論江西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特區經濟,2006(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