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玲
我國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是教師講,學生學,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而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核心的,要求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注意聯系社會生活,著眼學生的整體發展,堅持完整的學習結構,將語文學習放之于生活中進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素質。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我國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體制,因此初中語文課堂上呈現出了“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現象,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以課堂講解,學生負責聽取和吸收的單向吸收的模式。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違背了現代教育事業的本質。
二、初中語文課堂主體教學的實踐
(一)小組合作的主體教學模式
初中語文課堂大都是文字敘述的東西,很多學生會覺得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或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當我們講解一篇現代文的時候,大都第一步是讓學生閱讀熟悉文章內容,然后分段進行分析,最后對文章的主旨進行總結。那么,我們就可以按照以上步驟首先把班級的學生按照每行 或每排分成幾組,按照第一步,分組分角色的進行朗讀,讓每一個學生對文章都有了解,然后在分組進行對文章分析,概括段意,總結文章主要內容,討論結束后每一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來說說本組組員對本文的理解和概括,最后教師進行引導,把每一個小組的結論進行分析總結,完善學生們對本篇文章討論的結果。在這一小組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引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在合作中找到了學習的興趣,也達到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目的。
(二)教學“換位”的主體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生“學”,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和學生換位即學生講,教師引導的新型教學模式,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舉個例子說說,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理想》這一課的時候,帶領學生預習本課內容,初步的引導本課大概所講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以老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臺上給同學們講解自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每一個同學對理想理解的都不一樣,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作進一步的解釋,在這樣換位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而且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的集中到課堂上來,最后老師對學生講解不足和不透徹的地方做詳細地分析,促進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吸收和消化。通過這樣換位教學的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才能從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三)尊重主體的個體差異,實現平等的教學模式
初中語文課堂本身就是一個思維廣闊的空間,是一個發揮個人想像的課堂,而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的成績、特點、思想、思維結構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方式或思維結構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觀點等,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在課堂上無論是優秀的學生還是略差一點的學生,當他們有疑問、有困難的時候,都要耐心的、及時的向學生伸出援助之手,使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讓每一個學生知道自己是班集體不可缺少的一員,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四)理論聯系實踐,強化主體參與的意識
初中語文課堂要尊重學生的存在,不能以教師文本,要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課堂效益。那么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課堂教學的理論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越容易讓學生理解和吸收,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科學理論知識,不僅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
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春》這一課時,無論教師用怎樣華麗的語言去講解,學生都無法體會到春天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景象,因此我們采用實踐的教學手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學生們親眼看看植物冒出綠芽、冰雪開始融化的場景,讓學生親身體會春的美好,感受到春天來臨時萬物的變化。然后回到班級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春,并根據自己看到的景象總結春的特點,那么,我相信通過學生主體親自體驗和感受,對本節《春》的內容理解的一定會很透徹,要遠比教師口述春天特點的教學效果好很多。讓學生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總結: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特點,客觀上要求語文應該是開放而現代的。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賦予了初中語文教育的生活意義,關注學生生活,開放語文課堂,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讓學生體會到充當學習主人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煉思想、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讓初中語文教育真正成為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生氣勃勃的活的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