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勛+李旭丹+葉國偉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320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資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顯示情況及診斷價值。結果5例冠狀動脈CTA中,右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左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兩側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1例(20.00%)。所有圖像通過VR、MIP和CPR等重組圖像顯示異常血管與肺動脈的關系和位置。結論320排螺旋CT容積成像結合多種重建方法可以顯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可作為該疾病的無創性檢查手段。
[關鍵詞]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冠狀動脈與肺動脈之間存在著異常瘺道,許多患者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然而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導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礙,因此,早期診斷及積極干預治療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臟冠狀動脈造影(CTA)檢查的5例CPF患者資料,觀察分析CPF影像學表現特點,探討320排螺旋CT對CPF的診斷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A病例5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19~55(34.20±10.36)歲。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僅有一般的心前區不適、胸悶等,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
1.2方法:所有檢查者于檢查前根據實際情況做屏氣訓練,務必使檢查者在整個掃描過程中屏氣,以免呼吸偽影影響圖像質量。常規舌下噴硝酸甘油0.5~1mg,以擴張冠狀動脈。使用東芝Aquilion one CT掃描儀,掃描參數:120kV,450mAs,旋轉時間350ms,探測器準直為320mm×0.5mm。采用CT雙筒對比劑輸送系統,靜脈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濃度均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預設閾值(300HU)自動觸發掃描。使用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對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檢查前給予口服美他洛爾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掃描范圍為氣管分叉至心臟膈面下1cm。掃描結束后對冠狀動脈增強掃描橫斷面圖像傳至專用后處理工作站。
將檢查者的CT原始數據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容積再現(VR)等后處理。由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診斷醫生獨立在工作站上進行圖像處理,并共同評估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起源、走行及終止。
2結果
觀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病例均獲得滿意的VR、MIP和MPR等重組圖像,對于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起源、走行及終止能清晰顯示,可以滿足臨床診斷的需要。
在本組5例冠狀動脈-肺動脈瘺中,從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發出與肺動脈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冠狀動脈及前降支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右冠狀動脈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1例。
3討論
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左右冠狀動脈主干或分支與肺動脈之間存在的異常通道,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兒童中被發現,早期的診斷及外科干預將有助于減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規血管造影檢查診斷,隨著CT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現,使得CPF的檢出率不斷增多。CT主要表現為連接于冠狀動脈和肺動脈間、并沿肺動脈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顯著強化的血管網,明確由冠狀動脈供血,并瘺入肺動脈內,瘺口處可見“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即當主動脈內造影劑濃度高于肺動脈時,可見有高密度造影劑自主動脈和冠狀動脈流入肺動脈內[2~4]。冠狀動脈-肺動脈瘺時冠狀動脈血液可通過瘺口注入肺動脈,從而產生竊血現象,患者在活動、情緒激動等心臟負荷增加時容易引起胸悶、胸痛等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臨床上容易誤診為冠心病。
文獻報道約50% CPF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約42%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約5%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5]。而本組資料顯示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40.00%,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40.00%,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20.00%。現有的影像學技術中以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為診斷冠狀動脈瘺的金標準,表現為異常的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增粗、迂曲,嚴重者呈瘤樣擴張[5]。通過異常的瘺道,可見造影劑分流進入心臟房室或肺動脈等血管內。盡管CAG仍然是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6],但此種檢查為有創檢查,由于瘺口的扭曲,瘺口多起源性,使導管插入困難,造影劑使用量大,并發癥也較高,且只能提供二維圖像,難以反映變異冠狀動脈的空間關系,從而限制了CAG在冠狀動脈瘺診斷上的應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擁有16cm寬探測器,一圈掃描就可以覆蓋心臟范圍,完成全心的動態采集,相對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力,掃描速度快,從而進一步降低了輻射劑量。掃描結束后可以根據不同的診斷要求做不同的圖像后處理:如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三維成像可多方位顯示異常走行的冠狀動脈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狀動脈細微結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不同后處理技術結合橫斷面圖像觀察可分別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和空間位置關系,同時可以測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變情況。VR處理技術可以使用多種切割技術,得到更直觀、逼真的立體三維圖像,可以著重對關鍵的區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可同時完整的顯示心臟、大血管以及冠狀動脈,發現異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擴張的異常血管(如圖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狀動脈與心臟、大血管的對應關系,圖像的直觀性也是其它檢查方法無法達到的。對觀察冠狀動脈起源異常、冠狀動脈瘺及其它病變均有很大優勢。MPR及MIP處理技術可以通過對圖像窗寬、窗位以及層厚等條件的調節,對冠狀位、矢狀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來觀看病變細節,結合橫斷面圖像可以清晰顯示肺動脈表面血管網形成和“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如圖C、E箭頭所示)。上述后處理技術相結合:MPR及MIP充分顯示“射血征”或“濃染”現象;VR三維顯示異常血管網的走行、數量以及有無異常交通或瘤樣擴張等情況,可準確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瘺。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積掃描,具有較高時間及空間分辨力和低輻射的優點,消除了心臟運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一次靜脈注射對比劑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狀動脈重建,可清晰顯示CPF及其鄰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間關系,在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診斷方面優勢明顯,可作為臨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選無創性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愛強,張波,夏建國,等.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雙源CT血管造影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堅,徐立,等.先天性冠狀動脈瘺X線平片及造影診斷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2):129-131.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320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資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顯示情況及診斷價值。結果5例冠狀動脈CTA中,右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左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兩側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1例(20.00%)。所有圖像通過VR、MIP和CPR等重組圖像顯示異常血管與肺動脈的關系和位置。結論320排螺旋CT容積成像結合多種重建方法可以顯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可作為該疾病的無創性檢查手段。
[關鍵詞]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冠狀動脈與肺動脈之間存在著異常瘺道,許多患者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然而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導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礙,因此,早期診斷及積極干預治療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臟冠狀動脈造影(CTA)檢查的5例CPF患者資料,觀察分析CPF影像學表現特點,探討320排螺旋CT對CPF的診斷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A病例5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19~55(34.20±10.36)歲。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僅有一般的心前區不適、胸悶等,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
1.2方法:所有檢查者于檢查前根據實際情況做屏氣訓練,務必使檢查者在整個掃描過程中屏氣,以免呼吸偽影影響圖像質量。常規舌下噴硝酸甘油0.5~1mg,以擴張冠狀動脈。使用東芝Aquilion one CT掃描儀,掃描參數:120kV,450mAs,旋轉時間350ms,探測器準直為320mm×0.5mm。采用CT雙筒對比劑輸送系統,靜脈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濃度均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預設閾值(300HU)自動觸發掃描。使用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對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檢查前給予口服美他洛爾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掃描范圍為氣管分叉至心臟膈面下1cm。掃描結束后對冠狀動脈增強掃描橫斷面圖像傳至專用后處理工作站。
將檢查者的CT原始數據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容積再現(VR)等后處理。由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診斷醫生獨立在工作站上進行圖像處理,并共同評估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起源、走行及終止。
2結果
觀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病例均獲得滿意的VR、MIP和MPR等重組圖像,對于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起源、走行及終止能清晰顯示,可以滿足臨床診斷的需要。
在本組5例冠狀動脈-肺動脈瘺中,從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發出與肺動脈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冠狀動脈及前降支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右冠狀動脈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1例。
3討論
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左右冠狀動脈主干或分支與肺動脈之間存在的異常通道,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兒童中被發現,早期的診斷及外科干預將有助于減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規血管造影檢查診斷,隨著CT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現,使得CPF的檢出率不斷增多。CT主要表現為連接于冠狀動脈和肺動脈間、并沿肺動脈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顯著強化的血管網,明確由冠狀動脈供血,并瘺入肺動脈內,瘺口處可見“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即當主動脈內造影劑濃度高于肺動脈時,可見有高密度造影劑自主動脈和冠狀動脈流入肺動脈內[2~4]。冠狀動脈-肺動脈瘺時冠狀動脈血液可通過瘺口注入肺動脈,從而產生竊血現象,患者在活動、情緒激動等心臟負荷增加時容易引起胸悶、胸痛等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臨床上容易誤診為冠心病。
文獻報道約50% CPF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約42%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約5%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5]。而本組資料顯示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40.00%,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40.00%,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20.00%。現有的影像學技術中以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為診斷冠狀動脈瘺的金標準,表現為異常的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增粗、迂曲,嚴重者呈瘤樣擴張[5]。通過異常的瘺道,可見造影劑分流進入心臟房室或肺動脈等血管內。盡管CAG仍然是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6],但此種檢查為有創檢查,由于瘺口的扭曲,瘺口多起源性,使導管插入困難,造影劑使用量大,并發癥也較高,且只能提供二維圖像,難以反映變異冠狀動脈的空間關系,從而限制了CAG在冠狀動脈瘺診斷上的應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擁有16cm寬探測器,一圈掃描就可以覆蓋心臟范圍,完成全心的動態采集,相對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力,掃描速度快,從而進一步降低了輻射劑量。掃描結束后可以根據不同的診斷要求做不同的圖像后處理:如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三維成像可多方位顯示異常走行的冠狀動脈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狀動脈細微結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不同后處理技術結合橫斷面圖像觀察可分別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和空間位置關系,同時可以測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變情況。VR處理技術可以使用多種切割技術,得到更直觀、逼真的立體三維圖像,可以著重對關鍵的區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可同時完整的顯示心臟、大血管以及冠狀動脈,發現異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擴張的異常血管(如圖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狀動脈與心臟、大血管的對應關系,圖像的直觀性也是其它檢查方法無法達到的。對觀察冠狀動脈起源異常、冠狀動脈瘺及其它病變均有很大優勢。MPR及MIP處理技術可以通過對圖像窗寬、窗位以及層厚等條件的調節,對冠狀位、矢狀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來觀看病變細節,結合橫斷面圖像可以清晰顯示肺動脈表面血管網形成和“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如圖C、E箭頭所示)。上述后處理技術相結合:MPR及MIP充分顯示“射血征”或“濃染”現象;VR三維顯示異常血管網的走行、數量以及有無異常交通或瘤樣擴張等情況,可準確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瘺。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積掃描,具有較高時間及空間分辨力和低輻射的優點,消除了心臟運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一次靜脈注射對比劑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狀動脈重建,可清晰顯示CPF及其鄰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間關系,在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診斷方面優勢明顯,可作為臨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選無創性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愛強,張波,夏建國,等.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雙源CT血管造影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堅,徐立,等.先天性冠狀動脈瘺X線平片及造影診斷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2):129-131.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320排螺旋CT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資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顯示情況及診斷價值。結果5例冠狀動脈CTA中,右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左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2例(40.00%),兩側冠狀動脈分支瘺入肺動脈1例(20.00%)。所有圖像通過VR、MIP和CPR等重組圖像顯示異常血管與肺動脈的關系和位置。結論320排螺旋CT容積成像結合多種重建方法可以顯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可作為該疾病的無創性檢查手段。
[關鍵詞]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瘺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冠狀動脈與肺動脈之間存在著異常瘺道,許多患者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然而部分患者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導致心肌缺血及心功能障礙,因此,早期診斷及積極干預治療對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本院接受320排螺旋CT心臟冠狀動脈造影(CTA)檢查的5例CPF患者資料,觀察分析CPF影像學表現特點,探討320排螺旋CT對CPF的診斷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TA病例5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19~55(34.20±10.36)歲。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僅有一般的心前區不適、胸悶等,部分患者無明顯不適。
1.2方法:所有檢查者于檢查前根據實際情況做屏氣訓練,務必使檢查者在整個掃描過程中屏氣,以免呼吸偽影影響圖像質量。常規舌下噴硝酸甘油0.5~1mg,以擴張冠狀動脈。使用東芝Aquilion one CT掃描儀,掃描參數:120kV,450mAs,旋轉時間350ms,探測器準直為320mm×0.5mm。采用CT雙筒對比劑輸送系統,靜脈注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濃度均為370mg·I/ml,60ml,注射速度5ml/s,預設閾值(300HU)自動觸發掃描。使用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對于心率大于65次/分的患者,檢查前給予口服美他洛爾25_100mg,使心率降至65次/分以下。掃描范圍為氣管分叉至心臟膈面下1cm。掃描結束后對冠狀動脈增強掃描橫斷面圖像傳至專用后處理工作站。
將檢查者的CT原始數據傳送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容積再現(VR)等后處理。由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診斷醫生獨立在工作站上進行圖像處理,并共同評估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起源、走行及終止。
2結果
觀察分析5例患者CT血管成像,所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病例均獲得滿意的VR、MIP和MPR等重組圖像,對于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起源、走行及終止能清晰顯示,可以滿足臨床診斷的需要。
在本組5例冠狀動脈-肺動脈瘺中,從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發出與肺動脈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冠狀動脈及前降支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2例;從左右冠狀動脈發出分支參與形成冠狀動脈-肺動脈瘺1例。
3討論
冠狀動脈-肺動脈瘺(CPF)是指左右冠狀動脈主干或分支與肺動脈之間存在的異常通道,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通常偶然在成人或兒童中被發現,早期的診斷及外科干預將有助于減少晚期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1]。以往CPF主要依靠常規血管造影檢查診斷,隨著CT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后64排螺旋CT的出現,使得CPF的檢出率不斷增多。CT主要表現為連接于冠狀動脈和肺動脈間、并沿肺動脈表面走行吻合的、迂曲的、顯著強化的血管網,明確由冠狀動脈供血,并瘺入肺動脈內,瘺口處可見“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即當主動脈內造影劑濃度高于肺動脈時,可見有高密度造影劑自主動脈和冠狀動脈流入肺動脈內[2~4]。冠狀動脈-肺動脈瘺時冠狀動脈血液可通過瘺口注入肺動脈,從而產生竊血現象,患者在活動、情緒激動等心臟負荷增加時容易引起胸悶、胸痛等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臨床上容易誤診為冠心病。
文獻報道約50% CPF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約42%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約5%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5]。而本組資料顯示起源于右側冠狀動脈40.00%,起源于左側冠狀動脈40.00%,同時起源于兩側冠狀動脈20.00%。現有的影像學技術中以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為診斷冠狀動脈瘺的金標準,表現為異常的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增粗、迂曲,嚴重者呈瘤樣擴張[5]。通過異常的瘺道,可見造影劑分流進入心臟房室或肺動脈等血管內。盡管CAG仍然是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金標準[6],但此種檢查為有創檢查,由于瘺口的扭曲,瘺口多起源性,使導管插入困難,造影劑使用量大,并發癥也較高,且只能提供二維圖像,難以反映變異冠狀動脈的空間關系,從而限制了CAG在冠狀動脈瘺診斷上的應用。
由于320排螺旋CT擁有16cm寬探測器,一圈掃描就可以覆蓋心臟范圍,完成全心的動態采集,相對于普通螺旋CT有更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力,掃描速度快,從而進一步降低了輻射劑量。掃描結束后可以根據不同的診斷要求做不同的圖像后處理:如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三維成像可多方位顯示異常走行的冠狀動脈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組(MPR)可以更好地反映冠狀動脈細微結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不同后處理技術結合橫斷面圖像觀察可分別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和空間位置關系,同時可以測量管腔大小及血管病變情況。VR處理技術可以使用多種切割技術,得到更直觀、逼真的立體三維圖像,可以著重對關鍵的區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可同時完整的顯示心臟、大血管以及冠狀動脈,發現異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以及迂曲、擴張的異常血管(如圖A、D所示),可清晰展示各支冠狀動脈與心臟、大血管的對應關系,圖像的直觀性也是其它檢查方法無法達到的。對觀察冠狀動脈起源異常、冠狀動脈瘺及其它病變均有很大優勢。MPR及MIP處理技術可以通過對圖像窗寬、窗位以及層厚等條件的調節,對冠狀位、矢狀位、任意角度的斜面重建及曲面重建來觀看病變細節,結合橫斷面圖像可以清晰顯示肺動脈表面血管網形成和“射血征”或“濃染”現象(如圖C、E箭頭所示)。上述后處理技術相結合:MPR及MIP充分顯示“射血征”或“濃染”現象;VR三維顯示異常血管網的走行、數量以及有無異常交通或瘤樣擴張等情況,可準確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瘺。
320排螺旋CT采用快速容積掃描,具有較高時間及空間分辨力和低輻射的優點,消除了心臟運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一次靜脈注射對比劑即可完成任意角度冠狀動脈重建,可清晰顯示CPF及其鄰近心腔、大血管的空間關系,在冠狀動脈-肺動脈瘺診斷方面優勢明顯,可作為臨床CPF疑似患者的首選無創性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Zenooz NA, Habibi R, Mammen L, et 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T findings[J]. Radiographics,2009,29(3):781-789.
[2]Yun H,Zeng MS,Yang S,et al.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dual_source CT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662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24):4172-4177.
[3]申愛強,張波,夏建國,等.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對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8):579-581.
[4]李惠民,虞?崴,丁茗,等.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雙源CT血管造影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0,16(3):201-205.
[5]Nakamura M, Matsuoka H, Kawakami H. Giant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to left brachial vein clearly detected by multi_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J]. Circ J,2006,70(6):796-799.
[6]徐仲英,凌堅,徐立,等.先天性冠狀動脈瘺X線平片及造影診斷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