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既是21世紀對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當前教育存在的薄弱環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創造思維能力。崔巒同志曾撰文指出:“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的新與活”。因此,創造性思維不但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而且能產生新穎、獨特的思維成果,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的語文學科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思維素材。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呢?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這樣幾方面入手。
一、激一激,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同對事物的新鮮感、新奇感、趣味性及一定難度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我們要十分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刺激”學生大腦皮質某一區域形成興奮狀態,產生“我有問題要想,我有問題可想”的念頭。
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可問學生:“課文的第一段寫詹天佑,你覺得哪兩個詞最重要?為什么?”這樣的設計比提“詹天佑是一個怎樣的工程師?”的要求更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回答這一問題,不僅要找準“愛國”、“杰出”這兩個詞,還要說出為什么重要。這樣,學生就有問題要想,有問題可想。有時還可以以“猜一猜”的方式喚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說“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部分課文,猜一猜老師想提的三個問題。”孩子們聽了興致很高,個個讀文動腦,進而提出了不少問題。不管學生提什么疑問,老師都說:“不好意思,不是。不過,你想得對,提得好。”前者是激發其他學生提問的需要,后者是保護他們的積極性,鼓勵其再思考有創見的問題。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就會產生“我愿思”、“我想思”、“我喜歡思”的興趣。
二、問一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
精心設問是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學生思維敏銳性的有效途徑。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應只限于復述課文或教師參考書所要求的答案,而要有利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尋求答案。只有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和敏銳性。
《給顏黎民的信》一文如按常規問:“魯迅在信中談了幾件事?”思維訓練顯然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是否可以變換角度,從學生內心感受來問呢?“同學們,讀了魯迅先生寫給中學生顏黎民的信后,你感到敬佩不敬佩?你憤恨不憤恨?你親切不親切?”這三個“問”有深度:敬佩誰?為什么?憤恨誰?為什么?誰令人親切?為什么?涵蓋性強,整合力大,從魯迅對年青人的關切、對敵人的義正辭嚴,對同志的懷念倍感敬佩,從敵人的殘暴倍感憤恨,從魯迅言語的自然,對假名的善意指出倍感親切。學生定然從內心真切感受出發,投入學習思考,捕捉到相關信息,經討論、點撥,得到各自悟出的思維結果。
三、想一想,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聯想是創造思維的翅膀,“一切創造性的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小學生的聯想能力是極為豐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大膽啟發,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以培養思維的流暢性。
教學《游園不值》后兩句時,讓學生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教師播放古箏樂。“在音樂聲中,你們現在徜徉在花園中了,仔細欣賞這滿園的春色吧。”音樂結束,讓學生睜開眼,介紹所看到的春景。音樂把學生帶進了百花爭艷的春天:“我看到了各色的鮮花、彎彎的垂柳,許多棵爭芳斗艷的紅杏樹。”“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紅燦燦的杏花,還有一條小溪輕輕地流過美麗的花園,幾條小魚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戲,生怕破壞了這美麗的春色。”“我還看到了五彩繽紛的蝴蝶在五顏六色的花叢中翩翩起舞,勤勞的小蜜峰也飛來忙著采蜜。幾只小鳥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唱歌。”……你能說我們的小學生想象思維不豐富,不流暢嗎?
四、疑一疑,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辯性。
教學《西門豹》這篇課文時,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辯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例:
師:我們要學會怎樣讀書,就要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現在我們以第一小節為例來掌握方法。(生齊讀第一節)
師:想想這小節里的關鍵詞語是什么?用“○○○”圈出來。
生:關鍵詞語是“田地荒蕪,人煙稀少。”
師:非常好(師圈出這兩個詞)看這兩個詞,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田地荒蕪”是什么意思?
師:非常好,你們平時要注意老師是怎樣提問題的。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生:是指田里野草叢生,無人耕種的意思。
師:那從“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生:田地怎樣荒蕪?
師:非常好,問題可以有多種提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兒去了?人煙為什么會稀少?
師:這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怎么樣”和“為什么”。
學生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就要設法使學生“起疑”,進而“質疑”,做到學思結合,在積極思維的情況下理解課文的語言和思想內容。以上教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鼓勵學生質疑,而且教給了質疑的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思辯能力。
五、動一動,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造性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動手動腦,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首先,要從實際出發,針對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教學的內容,設計出有時代特色的活動內容;其次,活動中還要采用多種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
如教學《恐龍》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開課伊始把學生帶入活動氛圍之中:“同學們,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歡恐龍,想研究它們嗎?”在同學們熱烈的歡呼聲中,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下面老師就賦予你們考古學家的稱號,去讀讀課文,把你們研究中最感興趣的一點記下來,向大家匯報。”這樣,同學們就積極投身于課文之中,去讀、去想、去演……在引導學生匯報時,教師并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是讓同學們自由的發揮,可以說、可以演、可以唱……正因為在教學中,給了學生動一動的機會,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當然,這種動一動的機會不僅可以放在課文的理解中,還可以貫穿與課堂教學之外。如有些教師指導學生嘗試演課本劇,讓學生結合課文有關內容,自編自演,這既培養了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說、唱、演的才干。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才能使學生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得到真正的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