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樂+馬云飛+李佼佼
【摘 要】近年來,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日益增強。本研究初步構建英語專業聽力課程技能+文化的教學模式,并展開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技能+文化的聽力教學模式滿足學習者需求。2)該教學模式以文化為表,以技能為里,拓寬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聽力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該模式有助于推進“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能化”的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關鍵詞】英語聽力教學;技能;文化
一、技能+文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聽力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必修課,其教學長期遵循“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聽力能力、掌握聽力技能為教學目的。教學模式為教師放錄音,學生做題,對答案,講解難點等。學生對于這樣的聽力課毫無興趣,甚至稱其為“睡覺課”,聽力能力的提高相當緩慢。而聽力能力對語言交際的影響卻占很大比重。1970年,美國教學法專家W.M.Rivers和M.S.Temperly對語言交流活動中,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所占的比重進行了統計,結果分別約為45%、30%、16%和9%。聽力能力的重要性與聽力課堂的乏味、教學效果不佳形成鮮明對比。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要從影響聽力的因素入手。有調查表明,有可能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五個因素分別是:1生詞;2對整體內容的記憶;3句型或固定搭配;4文化背景知識;5語音、語調等其他因素。在這五個因素中對聽力理解構成障礙的順序依次為1-4-2-3-5。被調查的學生中65%的人認為他們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可見,文化因素的融入對于學生聽力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言學家R·Lado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而Brembeck說得更為幽默干脆:“學習外語而不學外國文化是造就一個口齒伶俐的傻瓜的極好方法”。1977年李賦寧教授在全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高年級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屬人文科學門類,它的目標應是培養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造就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90年代以后,由于跨文化研究的引入,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成為我國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我國著名學者胡文仲先生也指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2006年胡文仲先生提出了“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能化”的英語專業教學改革新思路。也就是說,在英語技能課程的教材選用和課文講解中融入人文知識的拓展,而在人文知識課程的教學中又融入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訓練。這樣人文教育與英語教育便融為一體了。
近年來,很多英語專業教師對于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因素展開進一步研究,探討了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原則及有效方法。學者大都從英語專業教學整體出發展開研究,針對聽力教學如何融合英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只有駱越虹提出英語專業聽說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的原則:真實性、代表性、系統性、兼顧語言技能與文化。如何將文化因素合理、系統地融入英語聽力教學,并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和評價體系,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二、技能+文化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
本次實證研究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測評體系三個方面展開。研究的受試者是本校英語專業二年級某班學生。實驗為期一學期,在實驗開始前對受試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該教學模式的認識情況,及合理的教學途徑。實驗結束后參照學生學習情況及考試成績,判斷該教學模式的效果。
2.1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60份。問卷內容重點考察三個問題:1.學生是否認識到該教學模式的重要性;2.當前聽力課堂教學是否融入了英美文化;3.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教學方法和途徑。每個方面設置3-4個問題。對于問題1,70%的學生認為聽力課上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非常重要;86%的學生喜歡或比較喜歡在聽力課上了解英美文化;76%的學生認為了解英美文化對英語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或比較大。由此可見,技能+文化教學模式既符合當前教育理念,又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問題2,63%的學生認為老師在聽力課堂上偏向語言教學;59%的學生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有時會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38%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聽力課堂照本宣科,枯燥乏味。針對問題3,87%的學生認為聽力課本中出現的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含量不足;而88%的學生希望通過觀看影片來獲得英美文化知識,33%的學生希望通過圖片等資料獲得英美文化知識。問卷結果顯示,目前的英語聽力教學僅停留在書本內容的講授,及基本技能的培養,對文化的融入重視不足。
2.2實證研究
針對調查問卷中所反應的問題,研究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測評體系三方面,對所選實驗班開展文化+技能的教學實踐。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以課本為依托,將英美文化如:國際關系、環境保護、醫療福利、社會經濟、風俗習慣等融入課堂教學。本研究在內容的選取上堅持趣味性與時效性相結合,并且所選材料能夠代表目的語文化的某一側面。在教學中,融入除課本以外的視聽材料,配以圖片及文字解說,擴大信息量。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每周選取一個主題,分聽前、聽中、聽后三個階段展開教學。要求學生課前針對本周主題查找資料,課上可用提問、小組討論、匯報等方式對該主題展開進一步探討,同時確保學生在聽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理解聽力內容。
聽材料時教師應根據不同內容設置不同練習項目,避免單純的填空或選擇,而盡量采用問答式、總結式的練習,培養學生提煉重點、把握全局的能力。在聽力結束后,通過課堂討論、情景表演等方式深化主題。最后,改革傳統測評方式。傳統的聽力測評以考試為主,學生邊聽材料邊針對相應題目作答。試題多為選擇、填空、判斷等,測試模式較為片面。在文化+技能的教學模式中,聽力測試改為以理解要意、概括歸納為主,并提高學生日常表現的比重,綜合衡量學生的聽說能力。
研究選擇我校英語專業2011級大二學生C班為實驗班,A班和B班為對照班。2012年六月至十二月一個學期的對比教學,A班期末平均成績為78,優秀率為25%;B班期末平均成績為77,優秀率為43%;實驗班C班平均成績為82,優秀率為57%。從測試結果來看,實驗班成績遠高于對照班。而從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學習興趣來講,實驗班也明顯優于對照班。在一份課堂教學情況記錄中,對于相同教學內容,C班學生課堂主動發言為64%,A班為47%,B班為39%。由此可見,改革后的技能+文化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成績、學習興趣有積極意義。
三、結論
英語聽力作為英語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研究將文化因素與技能教學相結合,遵循“技能課程知識化, 知識課程技能化”的英語教學改革新思路,從理論及實證角度,驗證了技能+文化的聽力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及效能。研究結果證實:1)技能+文化的聽力教學模式滿足學習者需求。2)該教學模式以文化為表,以技能為里,拓寬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聽力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聽力能力。這一教學模式為英語口語、泛讀、寫作等其他基本技能的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張舍茹.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制約[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147.
[3]胡文仲.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6):243.
[4]駱越虹.英語專業跨文化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182.
【作者簡介】
程寶樂:1979年6月出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國文學
馬云飛:1977年12月出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美國文學
李佼佼:1987年12月出生,碩士;助理官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注】本文為天津農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英語專業聽力課程的英美文化因素介入研究(12-A3-1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天津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