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棟 金海玉
摘 要:本文通過對綏化市北林區特殊教育學校、綏化市兒童福利院、綏化市聾兒及自閉癥康復中心、綏化市新起點自閉癥康復中心及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的調查得出綏化市北林區殘疾人聲樂與音樂理論教育的開展對殘疾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綏化北林區;殘疾人;聲樂;音樂理論;教育;調查報告
在任何社會群體中,總會有一些個體在精神和軀體特征上與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的異質性。為了社會的和諧進步以及這類人群的自我發展需要,政府及個體的養成機構需要為其設立并創造適合于他們的教育環境,幫助這類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達到他們最高程度的自我完善。
1 我國特殊學校的聲樂與音樂教育
據統計,我國0~14歲兒童人數是3,075億,其中殘障兒童人數為817萬,占兒童總數的2.66%。2000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達到1539所,招收殘疾兒童5.29萬人,在校殘疾兒童37.76萬人,其中在視障、聽障學校就讀的學生10.31萬人,在智障兒童輔讀學校及輔讀班就讀的學生3.52萬人,在普通學校特教班及隨班就讀學生23.93萬人。殘障兒童畢業人數4.34萬人。在我國現行的視障、聽障、智障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各年級均設置聲樂與音樂必修課。智障學校1至4年級聲樂與音樂課每周3課時,5至7年級每周2課時,8至9年級每周1課時。
2 不同殘疾人的聲樂課與音樂理論課及其他音樂課情況
(1)智力障礙。智力障礙常稱弱智兒童,智力障礙是指大腦受到器質性損傷或由于遺傳因素的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等造成的大腦發育不全,形成認識活動的障礙和全面的心理活動障礙。對于智力障礙的聲樂與音樂教育還可以借鑒奧爾夫、達爾克羅茲等聲樂與音樂教育體系中節奏、游戲、律動、綜合性藝術形式以及即興的創作的元素,以聲樂與音樂與語言的結合、聲樂與音樂與身體的結合、奧爾夫樂器的即興演奏和集體演奏等形式,對智力障礙的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方位感、認知能力、語言溝通能力以及社會生活能力進行培養,矯正他們的感知障礙,促進其身心及行為的和諧發展
(2)視覺障礙。視障人的音樂教育可以利用歌唱、器樂、節奏律動、聲樂與音樂游戲、聲樂與音樂欣賞等形式開展對視覺障礙的聲樂與音樂教育活動。在歌唱和器樂教學中,利用視覺障礙聽覺和觸覺的優勢幫助他們理解發聲技巧以及演奏技巧。節奏律動和聲樂與音樂游戲也可以培養視覺障礙的身體協調能力和探索空間方位的能力。
(3)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聲樂與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聲樂與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實際上相當部分的聽覺障礙仍有不同程度的殘余聽力,通過助聽設備他們可以進行多方面的聲樂與音樂學習,即使是全面聽覺障礙,也可以通過擴大器,使聲音擴大,并且利用學生的腹部、胸部、頭部的皮膚對振動的感覺進行適當的聲樂與音樂教育。
(4)自閉癥。自閉癥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征。聲樂與音樂音響的刺激可以直接進入孤獨癥兒童的封閉世界,歌唱練習、身體動作練習、聲樂與音樂游戲、器樂演奏的聲樂與音樂教育形式可以誘發孤獨癥兒童先與聲樂與音樂建立起關系,繼而與提供聲樂與音樂的人建立關系,最終和周圍的社會環境與人產生互動。
3 綏化市北林區殘疾人聲樂課及音樂理論課教育現狀
綏化市北林區主要有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綏化市兒童福利院、綏化市聾兒及自閉癥康復中心、綏化市新起點自閉癥康復中心及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學院這幾所主要的學校。筆者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的概況:
(1)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于1958年建校,實施9年義務教育,學校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教師30多人,有一名專職音樂教師。學歷有專科,有本科。學生有50多名,年齡在8~20歲。學校設有音樂課,類型有舞蹈律動課、唱歌課(即聲樂課)和音樂理論課。盲生主要設為唱歌課,欣賞課和樂理課。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播放音樂讓學生在聽覺上感受音樂,然后通過聽覺演唱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貫穿涉及的簡單的樂理知識。
(2)綏化市兒童福利院。綏化市兒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坐落在綏化市經濟開發區寶山路2號,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內設辦公室、康復部、護理部等。兒童福利院是以收養孤兒、棄嬰和無家可歸的殘疾兒童、流浪兒童,兼醫療、康復、護理、特殊教育為一體的社會福利機構。內部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學校共30多人,事業編制的為25人,學生來自綏化十個市縣,共60多人,盲生無,智障生5人,聾啞生1人,肢殘生無,自閉癥學生1人,孤兒居多。學校在音樂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音樂欣賞課以及教師的聲樂課,在上欣賞課和聲樂課的過程孩子們的音樂情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患者在身心上得到了一定的治療。
(3)綏化市聾兒及自閉癥康復中心。綏化市聾兒及自閉癥康復中心建于1993年,學校面積1400平方,共三層樓。學校教師25人。均來源于幼教、師范學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學生110人,包括50個聾兒學生,60個自閉癥學生。1個教師大約負責5個學生。共13個班,聽障班5個,自閉癥班8個。學校設有音樂課,但音樂教師僅有一名,一周上一次音樂課,聾兒一次課、自閉癥一次課。聾兒主要上舞蹈課和手語課,以此來實現音樂的教育作用。自閉癥學生主要上音樂欣賞課和唱歌課,學習簡單的兒歌。教具為電子琴,音響,電腦。推薦的教材是《自閉癥音樂療法》。樂理課也是在上所有的音樂課中滲透教授。
(4)綏化市新起點自閉癥康復中心。綏化市新起點自閉癥康復中心面積500平方,教師12人,校長1人,專任教師8人,2個管理教師,1個生活教師。均來源于幼教、師范學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學生28人。年齡在3到15歲。其中有2個是智力障礙學生,其余的為自閉癥學生。共有3個班。有10個教師,3個寢室。學校主要的音樂課程為欣賞類,以此來改變自閉癥患者。音樂課中也是沒有具體的音樂理論課,但教師會在音樂欣賞課中隨時穿插音樂理論的知識。
(5)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學院。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專業是黑龍江省高校中唯一的特殊教育本科專業。2007年成立,于2008年起對這個專業的本科生實行免費培養,這是繼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專業之后,全國第二個免收學費的特殊教育專業。學校有22名教師,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占教師比例的36.36%;講師6人,占27.27%;助教8人,占36.36%;教師中有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11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教師比例的54.55%。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為舞蹈課和音樂欣賞課。
通過調查得出,在綏化市北林區這個小城市里特殊教育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難得,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綏化市北林區特殊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尤其是聲樂課和音樂理論課的開展使得殘疾人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感,這些理論和實踐都可以被特殊聲樂與音樂教育工作者借鑒,為特殊需要兒童的聲樂與音樂才能發展、身心健康成長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兆新.藝術鑒賞學導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204.
[2] 王曉紅.民族器樂系統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121.
[3]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