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頑強+楊敏
〔摘要〕政府的高效運行迫切的需要公民的監督,這既是實現公民政治參與權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需要,在新時代,新媒體異軍突起,為政府監督的重要力量,新媒體信息碎片化有利于督促政府追求真理、擴大輿論場域、推動公民參與式治理,但是碎片化也帶來了碎片信息孤立無援、過度娛樂化、去中心化的困境,我們要培育公民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和加強信息監管來克服碎片化信息對政府監督的阻礙,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關鍵詞〕新媒體;信息;碎片化;政府監督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4)06-0048-04
現階段,新媒體是一支新興的、異常活躍的政治力量,它作為后起之秀的輿論工具,以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和運行機制參與并影響政治活動,對政府活動進行監督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新媒體監督政府是民主制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然而,信息碎片化已成為新媒體的鮮明特征,給其對政府的監督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打破信息碎片化的限制已成當務之急。
1新媒體信息碎片化的表現特征
新媒體“快準全易”(信息傳播速度快、準確、全面、易得)的特點使得追求信息的轟動性、新穎性、時效性是其終極使命,海量的信息借助新媒體的平臺鋪天蓋地襲來,情報爆炸必將導致信息碎片化,新媒體中信息發布渠道四通八達,分散化的信息來源導致用戶獲得的信息極其不完整,尤其在網絡環境下,原有的知識體系日漸崩裂,新的信息體系尚在排列組合中,兩者的碰撞使得新媒體信息走向碎片化。這種碎片化從多維度上體現出來:
1.1言論模式的碎片化
1.1.1言論主體方面:泛
新媒體是一個大雜燴,各種料在其中爆炒形成一鍋鮮,其信息涉及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言論主體覆蓋面廣,新媒體的無障礙言論自由使得公眾在付出極小的成本的情況下自由參與,言論主體的年齡、學歷、職業、收入情況參差不齊(見圖1),廣泛的社會主體參與使其話題豐富多變,新媒體中有致力于各領域的專業網站,以特色著稱,也有包羅萬象的綜合網站,以全面贏得點擊率;新媒體多樣化的表達渠道(微信、微博、人人網、騰訊、博客、論壇等)使得公眾多途徑地發表言論,言論主體的廣泛導致了話題的碎片化:參與話題主體多樣化、話題內容廣泛化、輿論導向多元化。
2言論表達方面:薄
追求轟動效應的新媒體在一個話題引起關注之后往往很少進行深入的后續報道,取而代之的是尋找新的報道點,因為人們對于一個新的信息的接收呈“駝峰式”發展過程,一個轟動信息在剛報到時會引起極高的關注度,但人們往往不重視深入挖掘影藏在其背后深刻的意義,僅就事實本身津津樂道,信息熱度到達小高峰后便劃至冰點,媒體為迎合信息發展特點不得不蜻蜓點水。為迎合用戶需求,媒體大多采用娛樂化、口語化的言論表達方式,隨意性增強,其包含的信息元素下降,信息量大質低是言論表達淺顯的重要體現形式。淺信息在哲學意義上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1],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易引起錯覺。
1.1.3言論構成方面:雜
新媒體是由事實性信息和評價性信息共同組成,由于新媒體參與主體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的教育經歷和人生閱歷,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亦會有所不同,在對待事實性信息時他們會將自己的情感態度糅合其中,意見相左相沖突的評論會充斥網絡,而網絡以內容為主導,用戶通過內容展示自我,是信息傳播的起點[2],這就會造成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更有甚者,由于網絡的低門檻,別有用心的個人會肆意渲染個人意愿,其他用戶為達到話語平衡會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造成網絡信息混亂,碎片滿天飛。此外,中國網站數量眾多(見圖2),不同的網站有其各自的吸附人群,使言論構成更加復雜。
1.2傳遞過程的碎片化
1.2.1傳遞速度方面:快
新媒體追求信息的時效性,在獲得一手信息后為了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互聯網發布出去,新媒體會以最簡潔最快速的表達方式組織語言結構,信息傳播過程中會依據基準表達超幅震蕩,在對事件施加持續影響訴求的驅動下,原有的碎片化信息相互碰撞,再引入新的信息,不同信息之間不斷融匯組合,碎片化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滾動傳播。危機管理類政務信息的時效性和緊急性更強,所以,在許多情況下政府機關對政務信息收集、知曉、上報、發布的時間有嚴格的要求[3]。
1.2.2傳遞區間方面:緊
新媒體信息碎片化特征顯著,但媒體較強的召喚結構(如社區、論壇等)鼓勵用戶將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碎片化信息能夠在花費較短時間成本的情況下匯聚起來,某主題的信息具有其特有的傳遞區間,公共領域理論認為,虛擬社區是憑借虛擬身份在新媒體中開創的一個由志趣相投的群體組成的公共領域,該領域在某些條件具有開放、平等、兼容、服務的特點,成為形成公共輿論的重要手段,信息易交流溝通,通過公共領域“逼視單個話題傳播區間,其完整的信息發布整合過程相當緊湊,運動周期越來越短”[4],如果以整個新媒體信息進程的動態過程來考察這種態勢,新媒體就是由數量巨大的、交錯重疊的、傳遞區間緊湊的碎片化的信息聚集起來的。
1.2.3傳遞主體方面: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用戶只是被動性接受向自己推送的信息,擔任著受眾的角色,大眾傳媒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起著中堅作用,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用戶逐漸由信息受眾角色轉為信息推送主體,用戶只需注冊便可在新媒體中發布原生態信息,得到了在新場域信息傳遞權利部分讓渡,言論自由權受到尊重與保護,信息傳遞主體由傳統媒體過渡到新媒體用戶。此外,新媒體的無障礙進入使得任何階層、任何背景的用戶都可接近,不再是精英階層的標志,傳遞主體由精英階層擴展到草根平民,主體的擴散多變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具彈性和包容性。
新媒體信息言論模式和傳遞過程的碎片化,會導致信息表象化、信息可靠性不確定、信息非對稱的后果。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決定了對信息的認識層次不能停留在顯性層,應培養多維度分析思維,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事物全面客觀的分析才是可靠的信息,碎片化的噪音干擾會影響真實判斷;信息傳遞主體分散化導致在博弈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新媒體信息碎片化的連鎖反應會對其給政府監督帶來機遇和挑戰。endprint
2信息碎片化對政府監督的轉機:新媒體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生態公民政治參與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重要尺度,也是公民表達自己政治意愿訴求的需要,公民參與式管理已成為政治生態,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以往客觀條件的阻礙,沖擊了僅憑單一“人民代表”形式參與政治的狹隘路徑,普通大眾透過新媒體也逐漸向政治領域滲透,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治決策,影響重大政治事件,進行政治監督,新媒體的碎片化對其政治監督拓寬了渠道,提高了效用。
2.1凈化信息空間、高舉真理旗幟的催化劑
新媒體信息碎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話語主體的泛化,無論對高學歷高技術高收入的精英階層抑或打工族的草根平民都有更強的接近性,政府通過新媒體推送給受眾的信息會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分享傳播,受眾會根據現有的知識以及邏輯推理思維對撲面而來的信息進行判斷,各領域的權威無時無刻不在對政府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監督,這就使得政府在發布信息時迫于壓力要保證其真實性并且謙遜聽從專家學者建議,而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凌駕于事實之上,中央電視臺的《看見》、《新聞調查》等欄目就是尋求真理的過程,新媒體話語主體的泛化對政府信息的真實性進行了監督。
2.2擴大輿論領域、增強監督力度的助燃器
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從另一個維度反映出信息覆蓋面廣泛,新媒體用戶來自各領域,對政府進行全方位監督,使得政府官員公開透明成為一種必要,藏污納垢也會在新媒體信息碎片化下無生還之地,2012年陜西省安監局原局長楊達才由于在事故現場露出不合時宜的微笑,被網民圍觀,繼而被扒出佩戴多款價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應言辭欠妥陷入誠信危機,再因眼鏡、皮帶等昂貴飾物被接力曝光催生腐敗疑云,直至因涉嫌嚴重違紀被撤職——短短27天,楊達才的落馬讓社會各界再次目睹了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反腐的威力。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也是因為一個普通女孩在網上炫富遭網友圍觀而發展演變成對紅十字會資金運作流程的質疑。由于輿論場域的廣泛性,政府官員的蛛絲馬跡都會被網絡群體碎片化信息淹沒窒息。
2.3增強主動意識、推動“參與式治理”
新媒體信息碎片化使得網民可以無障礙無負擔的分享自己的感想,點滴隨想都可以借助博客、微博、社區等平臺發送出去,對輿論造勢貢獻力量,這也是間接地參與政治互動的實踐方式,網民從微觀領域入手,是對自己政治認知和政治參與能力的培養,借助高技術平臺可以培養公民主動參政意識,胡錦濤在講話中就曾經指出,要把新媒體碎片化信息看作民意的放大器和思想的集散地,網民在新媒體中碎片化信息呼吁政府財政公開,經過幾年的努力,也成為現實,碎片化的信息日積月累也具有強大的爆發力。
3信息碎片化對政府監督的危機:信息冗雜與散亂漏洞新媒體的信息碎片化有力地保障了政府追求真理,公民微觀的政治參與,但是,信息碎片化帶來的信息表象化、信息不確定、信息非對稱的特點對其政府監督帶來了危機。信息碎片化使民眾對于政府監督具有這樣的特征:信息總量很大但單個信息源力量有限;民眾熱情很高但受體制牽制凸顯無力感;碎片化信息激情澎湃但傾向于個體極化。
3.1碎片化信息孤立無援,被操控打壓風險高
碎片化信息勢單力薄,經常被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除了信息本身具有高度的吸引特質或者強大勢力集團操控輿論,碎片化信息通常無人問津,也極易被操控打壓。一些具有高點擊率的碎片信息也通常遭到是“噱頭”的質疑,再者,也會被強大的政府勢力打壓,對政府的監督也只能成為泡沫。“沉默的螺旋理論”的限制,信息在擴散的過程中,由于人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一方的聲音會越來越強,而另一方的聲音會越來越弱,即使不受打壓,碎片化信息也會自行減少直至消失。福建交通廳廳長LDJ手戴5萬元雷達鑲鉆手表,腰系萬余元愛馬仕皮帶,原本云南都市時報欲報道《福建“表叔廳長”來了》,稿件已完成,但遇到跨省銷毀并遭刪帖。腐敗由于權利保護傘的支撐,碎片化信息無以揭露。
3.2碎片化信息過度娛樂化,凸顯無力感
新媒體時代,公民網絡參與的廣泛性導致信息碎片化特征凸顯,公民高度的政治參與熱情是部分建立在插科打諢的基礎上,他們評論性的意見大多帶有過度娛樂化的色彩,是以看客的身份關注事態的進程,就其中的爆點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僅對權威進行消極抗爭,這也是民眾對公權力長期抵抗后感到的深深無力感。現階段,網絡曝光官員貪污腐敗已見怪不怪,然而,這種令百姓痛徹心扉的事件報道卻越來越娛樂化,人們樂此不疲的流連在網絡中關于官員的艷情,如某某局長的日記,某某廳長的“艷照門”事件,沒有對事件背后本質性的東西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這除了給人們帶來短暫的視覺刺激和飯后話題,對政府監督民眾還是深深的無力感。互聯網使民主和人權等概念深入人心,網絡爭議性事件驟然增多,但微博、社交網站等新媒體運營商(如新浪、騰訊等)始終代表著私有資本:“他們將媒體行業更多視為資本游戲的前沿陣地,而非社會傳播與文化表達的重要場所”,這就為信息的娛樂化提供了平臺和環境。部分媒體不加選擇地轉載他人的新聞,就會以訛傳訛,愚弄受眾,影響傳媒的公信力[5]。
3.3碎片化信息混亂去中心化,個體極化泛濫
新媒體的低門檻進入使得不同立場、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公民都可在其中實現自由表達權,但由于個人的階級立場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對事件的看法心態亦會有所不同,世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各不相同的碎片化信息襲來,致使為大多數人所普遍接受的中心信息被覆蓋。隨著網絡上危機事件的傳播,持相近觀點的人易聚集并發展成獨立的派系[6],群體極化的碎片信息因其不可接受性而受關注,但其不能代表輿論走向,更無法形成合力以強化政府監督,更有甚者,個別對社會抱有仇恨情緒的個體發布的極端碎片化信息也會引起輿論場域混亂,剝奪了關注中心信息的精力。
4困境中的重構:提升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對政府監督的效用新媒體信息碎片處于孤立無援、過度娛樂化和去中心化的狀態,碎片之間混亂無規則、松散不緊湊,信息碎片對于政府監督陷入困境,有效的排列管理碎片化信息是當務之急。endprint
4.1增強公民意識,培育主流信息消費風尚
隨著新媒體發展的風起云涌,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熱情高漲,碎片化程度也加深,無論是精英階層還是草根網民都可通過互聯網這個虛擬社區實現由信息受眾者向信息傳播者角色的轉變,對網民發布信息監督的缺失導致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網民牢牢掌控輿論主導權,在人人都可以發聲的網絡潮流中,信息碎片化使整個信息傳播動態過程凸顯去中心化,邊界模糊化,人人都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地發表言論,由于利益不同,這些言論往往相互矛盾,再者,信息碎片化導致主流信息缺失,網民極易受外界干擾,缺乏自身判斷,盲目的轉帖、分享、評論,信息資源被大量不合理占用和浪費。增強公民意識,培育主流信息消費風尚迫在眉睫,政府可以宣傳文明上網風氣,揚正氣促和諧,抵制在網上制造輿論事端,加強網絡輿論陣地建設,發揮重點網站在信息傳播中的標桿示范和網上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作用[7],同時,應該鼓勵版主等引導輿論走向,讓網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輿論對政府的監督才更有力量。
4.2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碎片信息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散布權力從少數權威手中擴散到廣大網民群體,在碎片化環境下,富有個性的網民不斷涌現,他們會提供差異化、新穎性的內容,這雖然更符合現代網民的價值需求,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這些碎片進行整合、提煉、加工。把其中最有價值最核心的精華通過專欄等形式全面呈現給網民。我們可以把搜索到的感性的碎片化信息羅列出來,通過信息技術將其整合到一起,同時運用科學的認識論對信息進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再從宏觀整體的維度把握信息之間的規律。在加工整合信息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首先就要徹底擺脫信息推送的傳遞模式,繼續改進信息拉送技術,讓網民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減少碎片性信息襲擊,避免網民對漫天飄來的信息形成視覺疲勞,其次,可以利用維基百科等設定一個主題,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見解自由的對其進行補充更正,利用信息碎片打造一個知識共享平臺,有效的引導碎片化信息并加以利用。
4.3加強信息監管,提升信息政府監督力度
新媒體以信息開放、信息自由、信息共享為發展使命,越來越多用戶使用新媒體,在媒體“匿名性”的庇佑下,網民可以摘下生活中的面具,在其中發表任何碎片性的評論,這些評論大多不受倫理約束,僅僅為了一泄私憤,海量的碎片性評論把其中最有價值的評論給覆蓋,就會造成政府監督空白,加強網絡信息監管立法建設,倡導文明發帖,并采用信息技術封殺一些明顯違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帖子,讓每個碎片化信息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不能干擾有價值信息的作用發揮。網絡信息監管立法對公民具有強制約束性,并沒有剝奪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只是創造一個自主、自覺、文明的發言平臺。
4.4加強傳統媒體的輔助跟進報道
新媒體的碎片化以其信息傳播迅速豐富著稱,但是信息碎片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其對政府監督力度降低,這時很有必要借助傳統媒體對信息碎片中丟失的權威性和中心信息進行補充,傳統媒體在深入報道與權威報道方面優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信息碎片進行整合后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進行權威性報道,有效彌補了新媒體的過度娛樂化和權威性的缺失,抨擊了新媒體中碎片性揭露的政府腐敗行為,使其突出強化,傳統媒體對社會思潮的深度傳播具有顯著效果,各種社會思潮傳播者也都注重傳統媒體形式的運用[8],必要時借助中國傳統報刊的權威性很有意義。
新媒體信息日益豐富,碎片化傾向明顯,為我們帶來個性滿足的同時,獲取有價值信息越來越困難,碎片化的信息去中心化、過度娛樂化,也孤立無援,公民政治參與訴求得不到保障,面對這種現狀,對碎片化信息整合利用刻不容緩,網民更應合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實現政治參與權利和履行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永紅.情報分析中的不完全信息現象及其對策[J].情報雜志,2007,(6):54-56.
[2]李愛勤,翟羽佳,劉文云.我國社交網站信息傳播特征分析[J].現代情報,2013,33(1):78-81.
[3]趙云合,婁策群.政務信息生態位的維度與寬度[J].情報科學,2014,32(3):12-17.
[4]趙文晶,劉軍宏.碎片化:旨在分享與賦權的新型傳播觀[J].中國軟科學,2013,(3):158-165.
[5]高建國.“新聞再造”:網絡媒體信息傳播的創意思維[J].中州學刊,2013,(1):172-176.
[6]張星,錢晶,鄭重,等.基于社會網絡的危機信息傳播研究框架[J].現代情報,2013,33(1):3-7.
[7]姚敏.網絡輿情引導與管理初探[J].電子政務,2009,(4):118-122.
[8]方付建.網絡空間社會思潮傳播策略研究[J].電子政務,2012,(12):76-7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