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摘 要】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一條列出了表明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若干客觀證據,其中第(八)項為“權益工具投資的公允價值發生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 在運用該條規定處理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的減值時需綜合考慮其他各種因素,涉及大量復雜的會計判斷。
【關鍵詞】 可供出售權益工具; 減值; 證據
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無疑是此次準則修訂中的一大亮點,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運用、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會計準則中很多規定只是為確認和計量提供了一定的原則和方向,在具體實務中如何運用則涉及到大量的會計專業判斷。本文通過對《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一條的學習,并結合其在實務中的運用情況,探討對該項準則內容的理解。
一、對“嚴重”的理解
在會計實務中,會計人員在判斷可供出售權益工具價值是否發生嚴重下跌時往往參照下跌幅度是否超過初始成本的一個固定比例(20%~30%不等),但事實上這種處理模式并不總是恰當的。因為價值下跌幅度僅僅反映“嚴重”的一個方面,“嚴重”更多地取決于諸如權益工具價格的歷史波動性以及股價達到目前的跌幅所經歷的時間長短等特定的環境因素。實證研究表明,歷史上的股價波動性越大,為了認定是否發生減值之目的則可接受的公允價值下跌幅度就越大,而在累計下跌幅度相同的情況下,短期內突然下跌的嚴重性要小于通過一段較長時間達到的同樣跌幅,即股價在較長時間下跌相同幅度更能夠反映其價值下跌的嚴重性。也就是說,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價值是否出現嚴重下跌是在對被投資企業各種情況綜合考量的基礎上得出的,企業持有的每項可供出售金融工具投資都會因投資人情況的不同而需要進行一一判斷,理論上不可一概而論,準則或制度層面更不可能給出一個定量的標準。
盡管可能難以給出一個定量的指引,但一般理解,對于在流動性良好的市場上交易活躍的權益性投資而言,10%以內的跌幅通常不會認為是嚴重的下跌,而超過20%的跌幅就經常被認為屬于嚴重下跌。對于流動性較差的投資而言,如果歷史上價格的波動特別巨大,則實務中可能認為公允價值的較大幅度下跌也不屬于“嚴重下跌”,但如果累計跌幅超過30%,則除非存在某些僅適用于投資企業或所投資的該項權益工具的特定因素(不含適用于全體或大部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性因素),一般應認為屬于“嚴重下跌”。企業在考量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減值時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權益工具特定因素,制定相應的內部量化應用指引,必要時可以咨詢相關專家。
二、對“非暫時性”的理解
對“非暫時性”的理解也沒有一個可普遍適用的定量標準。在實務中的一般理解,連續下跌時間如果沒有超過6個月,則通常認為不屬于“非暫時性下跌”;但如果連續下跌時間超過12個月,則通常難以證明這樣的下跌是“非暫時性”的。對此,企業應當在其內部管理文檔中明確說明確定“非暫時性下跌”的具體時間標準及其確定依據。同樣,關于非暫時性的時間標準準則層面無法給出確切的標準(事實上根本沒有一個統一且合理的標準),在具體操作上,應當結合資本市場的成熟度、股價波動情況、被投資公司基本資料等情況對是否屬于“非暫時性”進行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30%”和“12個月”是筆者所理解的通常情況下對于“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判斷的最低限標準。鑒于實務的復雜性,不排除在某項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的公允價值累計下跌超過30%的情況下仍然可能認為并非嚴重下跌,或者在某項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的公允價值連續下跌時間超過12個月的情況下仍然可能不認為下跌是“非暫時性”的。但如果遇到此類情況,建議咨詢相關專家,且在該事項的處理過程中,對相關監管機構就這一問題給出的具體指引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考慮。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報表編制者或者市場評論人士可能認為市場已經失去理性,因而市場價格不代表公允價值。但筆者認為,不能僅僅因為市價的下跌與公司基本面分析(如凈資產價值、現金流折現模型、分析師預測等)的結果不一致,就認為市價的下跌不是“嚴重下跌”,而且,在分析下跌是否屬于“嚴重下跌”或“非暫時性下跌”時,以下各事項通常也不予考慮:(1)預計市價將會在未來回升(無論預計將在何時回升,預計未來的市價回升與考慮當前的下跌是否屬于“非暫時性下跌”無關);(2)企業是否有長期持有該項權益性投資的意圖;(3)持股數量或規模;(4)其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升值收益,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減值的判斷和計提減值準備過程中具有獨立性(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必須基于單項投資計提,而不是針對一個投資組合總體計提)。
三、其他應予考慮的因素
除了上面討論的“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標準以外,《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一條中還給出了其他多項表明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客觀證據。在判斷一項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是否已發生減值時,也需要考慮這些證據。企業對“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的標準運用越寬松,則對于其他各項減值跡象的潛在影響的分析就需要越全面和嚴格。
(一)對一貫性的要求
判斷是否發生“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取決于報告期末實際存在的客觀情況,這需要運用判斷,因此就同一項投資是否發生減值的判斷在不同期間可能發生變化。即使企業自行編制了內部指引以協助其一貫地運用這些判斷,這種變化還是可能會發生的,但是,該等內部指引或實務慣例通常應當保持穩定,除非有證據表明相關的內外部環境因素確實發生了變化,并且以書面方式記錄對該等內部指引或實務慣例作出調整或變更的原因。
(二)相關披露情況
企業應當在其財務報表附注中,明確披露其認定可供出售權益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下跌構成“嚴重下跌”或“非暫時性下跌”的標準,以便財務報表使用者理解企業對會計準則中這一條款的具體運用。如果企業運用明確的定量標準判斷是否構成“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則應明確披露該定量標準;如果企業運用的方法更加復雜,則相關披露可能更側重于定性披露,但企業必須明確地描述其用于衡量是否構成“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的過程。
鑒于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減值跡象需要經過復雜的主觀會計判斷,這也為企業在該環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對此,注冊會計師在對其實施審計過程中除了需要查閱被審計單位內部財務制度是否對相關數量標準進行了界定,還應當對減值證據相關的支持材料(包括一貫性和披露要求等)進行仔細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審計結論。
四、結束語
鑒于減值準備問題的高度主觀性和復雜性,對此缺少明確的、可普遍適用的數量界限,故對每一實務案例均需綜合考慮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和相關金融工具的特征,進行個案分析,以判斷是否已發生減值。以上列舉了需重點考慮的因素以及需要綜合考量的其他影響因素,但在實務操作中,建議企業和注冊會計師咨詢相關專家的意見,并關注相關監管機構發布的指引。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緱曉劍.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研究[J].會計之友,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