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略論蔡邕《九勢》之勢與自然之美
魏巍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其九勢說應是最早詮釋書法藝術中筆勢概念的聞名論說。文章就其學說結合其書法自然之美的特點進行探討。
蔡邑;九勢;自然之美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他在書法創作方面的成就,一是擅長篆、隸、八分,二是創造了飛白書體。此外,蔡邕還給后人留下三篇珍貴的書法著述:《篆勢》、《筆論》和《九勢》。這三篇著述篇幅雖不長,但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融注了其對書法藝術的美學觀照,頗有精辟獨到之見,被歷代書家奉為經典。
其中蔡邕的九勢說應該是最早詮釋書法藝術中筆勢概念的聞名論說。論說中充分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書法活動是人的肢體和精力活動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在其過程中無不貫穿著自然界陰陽相形,動靜相生的自然規律。自然如此,人亦如此,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如此,那么由人所創造出的這種追求天人合一的活動之一的書法也是如此。只有動靜相成,陰陽相形,才能使之賦予一種“道”之靈氣。同樣在審美上也才是讓人流連忘返之作。
《九勢》云: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文中所述之力,當然不是大小輕重可以衡量的物理中的機械之力,而是起筆藏鋒后得到的蓄勢之力以及收筆駐鋒的顧盼之節。力在字中,則字中有骨。古人說,字如其人。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字如人”。真所謂“人無骨則不立,無節則不活”,只有一身傲骨,精氣充盈,人才敢直面苦難,奮斗于天下之間。同樣,字中有骨,氣節方成。骨外有肉,則字態豐盈。只有這樣的筆勢,才能夠寫出骨肉豐滿的線條,相反的太豐膩則無骨,太枯瘦則無肉,都不是肌膚之麗。
《九勢》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如果說上面所述是書法中鋒用筆的要訣,那么這里就是在強調書法取勢的妙處,唯有如此才能使柔軟的毛筆寫出豐富多彩的線條。不可止的勢包括: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等等。陰陽生,形勢出,書法中的形與勢是相輔相成的,因勢得形,所以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正如右軍書法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都說右軍書法如行云流水,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勢何來?當為乘興而作,快意灑脫,淋漓盡致,而勢來不止,勢去不遏矣。
《九勢》云:
落筆,凡落筆結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于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凡此九法總結的精妙絕倫,從落筆,至行筆,至收筆一氣呵成,字中之骨,骨外覆肉,陰陽相成而動靜相生,皆在此一落,一起、一收之間。這也是書法的魅力所在,在行筆之間天人合一,直通妙境。
在《老子》“道法自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蔡邕提出了“夫書肇于自然”的命題。
在《九勢》中講到了書法是來源于自然的,這一說法在學界影響深遠,王鎮遠先生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中說:“‘書肇于自然’即指出了中國文字的象形特征……中國文字以取法自然物象為本原,因而它體現了陰陽兩種力量的撞擊和協調。”叢文俊先生《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也說:“文字取象自然,亦即書法出于自然,‘畫成其物’是兩者的共同點。”
究其觀點提出的原因,首先書法的生成如文字創作一般都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書法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而經久不衰,也正是因為書法之出現便在自然中模仿與借鑒,與自然界構成同構關系。自然賦予了書法的生命及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同時自然的法則也為書法提供了范式和參照。從文字的創造到書法的生成,便是不斷地觀察自然、感受自然、體悟自然,最終獲得啟示的過程。
其次,該觀點提出反應了人們對自然認識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周禮》曰:“敬天愛人”,說明周人和自然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距離的存在而產生敬畏感。但是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莊園經濟的出現進一步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因此自然美已經作為普遍美的存在,當然地就有了“書肇于自然”的說法。“書肇于自然”不僅指出了書法藝術的起源是自然,而且也引導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與自然密切相連。這一思想在人們憑借對自然萬物的審美感悟來表現起源于自然諸象的書法藝術世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1]高長山.漢晉書法理論的傳承與嬗變——兼論蔡邕書論的首創意義[J].藝術教育,2008,08:15-17+12.
[2]陳莉.中國書法自然理念的起源和生成[D].暨南大學,2007.
J292
A
1005-5312(2014)17-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