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淺談波普藝術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周丹
(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波普藝術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波普藝術沖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把商業大眾化的文化引入藝術。后現代社會,各藝術之間相互滲透,室內設計領域也是如此,當今世界室內設計思潮百花齊放,其中“波普藝術”風格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彰顯了獨特的魅力。文中從通俗化、商業化、戲謔化三個角度對波普化的室內設計予以分析,并引出自己對室內設計的思考。
室內設計;波普藝術;通俗化;商業化;戲謔化
波普藝術是流行藝術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波普藝術是很難定義的。波普藝術家采用多種不同的技法,并在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與嘗試。當波普藝術剛剛出現時,很多人甚至懷疑這是否能夠被稱為藝術。”波普藝術是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1957年,漢密爾頓總結了波普藝術所應具有的品質:通俗的、短暫的、消費性的、廉價的、大批生產的、年輕的、機智詼諧的、性感的、詭秘狡詐的、冒險性的、大企業式的。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現代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環境。室內空間環境既有滿足相應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一定的精神因素。“一個房間里的其他功能包括建筑線條或頭飾。梁柱和鑲嵌式的門框,所有這些都可以凸顯出來,使之充滿情趣,富有情調。這樣的方式將提高或進一步強調房間的焦點。”從廣義上講室內設計是一門大眾參與很廣泛的藝術活動,是設計內涵集中體現的地方。
(一)通俗化
1.運用象形語言。“21世紀的生態建筑師”崔躍君多年來潛心研究生態學、生物進化等學科,并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設計與實踐中,他設計的“崔氏自宅”,以世界上最不可毀滅的生物-節肢動物為原形設計的。設計中運用了節肢動物的結構原理,主體上部結構是一系列呈拋物線狀的由木制外殼連接起來的弓形結構,好似節肢動物的肢體。屋頂設有一系列曲管,為被動式太陽加熱氣孔,室內冬暖夏涼,舒適宜人且個性十足。
2.引入具象詞匯。波普藝術是具象的、描述性的和生活化的。它打開了從20世紀就已經對藝術關上的形象和描述性的大門。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室內設計開始向現實的回歸,具象的形象開始在作品中出現,如蓋里的瑞貝卡餐館,室內充滿了他所喜愛的各種動物的制品,有海星,魚等,光怪陸離而又充滿趣味。
(二)商業化
作為商業社會的產物,波普化的室內設計的表現形態必然有一定的商業氣息。現代主義提倡純粹的黑、白、灰調建筑室內,而波普化的室內設計則運用明亮的、艷俗的色彩來引人注目。
(三)戲謔化
1.變形裂解的創作方法。
文丘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中提出創造丑的和平庸的建筑與室內設計,以“丑”取代“美”,以“怪異”代替“崇高”,他提倡在建筑與室內設計中采取變形等權宜手段,容許偶然的和意外的處理。“沿著道路前進時,人的感知力是限定在由恒定元素(道路、天空、街燈柱間距和黃線帶)組成的結構秩序中的。”
2.復制和拼貼的創作方法。
查爾斯·摩爾設計的意大利廣場在廣場的細部處理上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柱廊的柱子由多種不同的材料組成;霓虹燈取代了科林斯式柱頭上的圓球;不銹鋼制的愛奧尼柱頭替代了大理石的柱頭;凱旋門的多立克柱式上方是空的,并裝有扁狀噴水;拱的上方放有兩張面具,水從嘴唇流出……整個廣場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雅又俗。
波普藝術屬于二十世紀實驗性美術中的一支,波普藝術與其它實驗性美術一樣,咋一看似乎“瘋狂”,但都是企圖打開藝術家所處的僵局,在某一方面有積極地啟示意義。“與波普藝術并行發展的歐洲藝術,如法國的新現實主義、意大利的貧窮藝術、德國的激浪派等,在西方藝術史上,歷來另有專論,因此不在我們的論述范圍之內。這里要強調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同一時代的各藝術流派之間、藝術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中存在共性,但更重要的是強調個性,因此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波普藝術與并行發展的歐洲藝術之間的關系,似乎是最恰當的。”在波普藝術影響下產生的室內設計,雖然另類,仍有其合理的一面,仍是富于啟發意義的。波普藝術在室內設計當中會有更進一步的滲透。在這個提倡消費的社會里,體現波普藝術的室內設計貼近生活,迎合大眾,使得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氣息。
[1][英]瑞秋·巴恩斯,保羅·梅森.現代藝術家與波普藝術家[M].簡悅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70.
[2][美]羅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維加斯學習[M].徐怡芳,王健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74.
J05
A
1005-5312(2014)17-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