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志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數字藝術發展理論研究
張武志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在數字技術、交互媒體、信息技術盛行的時代,設計藝術也隨之技術的提升得到升華。對于數字化藝術的理論研究緣起于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研究,數字藝術是用計算機處理或制作出和藝術有關的設計、影音、動畫或其它藝術作品,相對于傳統藝術作品,它在傳播、存儲、復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數字藝術;數字技術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改變我們生活的并不僅僅只是物質層面上,在精神層面上的意義也相當深遠。各位可否觀察過自己的生活,打開電腦,互聯網上會出現各色各樣,色彩斑斕,妙趣橫生的網絡生活。漫步在數字影院中,拿我們很熟悉的影片《指環王》、《泰坦尼克號》、《駭客帝國》來看,那些光怪陸離、亦真亦假的“數字幻影世界”無處不在。游戲虛擬世界《魔獸世界》、《仙劍奇俠傳》等,不管你想去到哪個國度、哪個地域、哪個時代,只要你進入到游戲的領域,你就會變成那個虛擬世界的主宰者。而在生活中,通過手機短信或彩信來傳情,MP3可播放動聽的音樂,手機上網聊天等功能給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就連曾經最傳統的教學課堂來說,由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的年代變成了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出PPT在投影放映中傳達知識,把死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了。通過這些常見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數字藝術已經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并且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數字藝術,從廣義上講泛指藝術化的藝術,是使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對圖像、影像、文字、語音等載體加以藝術和技術并整合運用后形成具有獨立審美價值藝術作品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包括交互媒體設計、數字影像藝術、虛擬現實設計、新媒體藝術等。也可以說,一切由電腦技術制作的媒體文化都可歸屬于數字藝術的范圍。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創造形式,比較生動形象的體現了當代美學思想的和諧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在創作過程中,由于創作的目的不同,切入點不同,以及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技術的不同,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表現不同的內容,可以創作出不同的數字形象。由于IT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數字藝術幾乎滲透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互動裝置藝術,虛擬現實設計,多媒體設計,游戲設計,數字攝影,數字攝像以及數字音樂,特別是在音樂、廣告設計、戲劇、影視制作、海報設計、包裝設計、電腦游戲、網頁設計等各種藝術或商業領域中無限擴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巨大社會的影響力和商業市場發展潛力。
尤其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電子媒體和計算機科技開始普及的時候,數字化也漸漸影響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人們的視野變寬了,而世界卻變小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和“信息化”的年代,數字藝術已經開始全面滲透到各種媒體和各種信息化服務行業中,這些媒體包括數字化的電影、電視、動畫、互聯網、電子雜志等等。而數字藝術所涉及到的信息服務行業包括了廣告、展覽、繪畫、游戲、遠程教育等甚至更寬廣的社會公共媒體系統,數字技術和文化內容的結合正在形成一個很龐大的數字內容產業。
數字藝術萌芽于20世紀50,60年代,成長于70年代,繁榮于80年代,輝煌于90年代。它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現在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流行語”和“關鍵詞”。一時間,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新詞匯,如:“電腦美術”、“數字產業”、“新媒體”、“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藝術”、“計算機圖形圖像藝術”、“數碼藝術”等等。在教育屆,各設計學校、軟件學院、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等也紛紛開展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或類似的專業。可見,數字技術與藝術的廣泛結合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
在現在這種數字化技術發展的背景時代,數字化技術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很多軟件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從界面功能的生產設計和服務管理領域都越來越人性化。隨著數字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視覺藝術也迎來了設計創新革命的春天,數字技術的優勢得到充分的體現,數字技術的發展是推動視覺藝術設計的內在原因。在企業越來越依賴信息化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數字化時代,企業文化的設計定位的準確把握和信息的快速響應、加工和利用,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關鍵,視覺藝術的目的是要進行視覺信息的傳播,運用數字技術媒體進行傳播已成為主流,不管是前期的設計還是后期的大量印刷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應用。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對數字化技術在設計方面的應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今后,數字化技術在藝術設計方向的研究和應用也必將服務于社會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物質層面和精神上的變化產生具有無法想象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對因為數字技術而引發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層面的深層次變化作一個深刻的理解,數字化技術在藝術設計方向的研究和應用必將成為是當今人類所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必將對藝術設計界具有重要的現實影響意義。
[1]廖祥忠.數字藝術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張暉.解讀我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J].文學與藝術,2010.
J05
A
1005-5312(2014)17-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