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娜
(西南交通大學 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張瑞娜
(西南交通大學 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某著名瑞典建筑大師曾經說過,建筑正是通過一種空間的、無意識的或者是具有多重感官的身體語言進行表達的,而這也是我們最深記憶中的具體化的符號系統,我們對美的認知和渴望正是通過這種符號來進行傳達。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國際國內的交流日益增多,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符號作為一種抽象的概念,在室內設計中卻是通過色彩、造型和裝飾物等具體的表現出來。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探討。
符號;室內設計;應用
音樂的符號是樂譜,人類歷史的符號是文字、影像或聲音,而室內設計的符號則是在室內設計中所用到的所有要素,包括點、面、線,也包括家具的選擇和織物的擺放。室內設計擁有眾多的符號,我們設計師在這里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和自己內心的想法,對想表達的內容通過顏色或者圖形等符號表達出來。實質上,室內設計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筆者接下來就結合自身的設計實踐經驗,簡要探討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要想了解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首先要明確室內設計中的符號是什么,即要對室內設計符號學有一定的了解。我們都知道任何一門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即首先要具備實用性的特點和功能,因此在室內設計中,既有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的家具、燈具或織物等都屬于設計類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設計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這其中包括使用的材料和造型等,這一切都是符號具體化的表現。此外,在室內設計的風格方面,也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符號體現出來,設計師們通過某一色彩和線條的運用,來表達特定的含義和設計意圖,這其實就是在展現設計師的內心世界。
何為地域性符號?顧名思義,即那些能夠通過地方特色文化的某些元素來表現一定的意境,展現設計師的內心世界。眾所周知,符號是人類認識符號的一種手段,是人類思維的主題,設計師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既是創造環境的過程,同時又是被環境創造的過程,地域文化符號的運用同樣也是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有機統一。實際上,地域性的符號不僅僅來源于地域,更來自于文化,來自于現代的實際生活。設計師要想在自己的室內設計作品中巧妙地運用地域文化符號,不能停留在對其表面的理解,更應該領會其內在精神和靈魂。
在室內設計中融入地域性符號,不是要求設計師原封不動的照搬某地的地域特色,而是能將某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號進行整合,進而分析和研究出該地的特色符號元素,最終結合設計師自身的設計理念和創作靈感,將這些符號進行最后的深化和濃縮。事實上,地域性符號無處不在,它就存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設計師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符號進行整合和提煉,最終轉化為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我們在一些優秀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發現地域性符號的巧妙運用,地域性符號可以是簡單的一種色彩,也可以是一個小物件的擺放,只要恰當的表現,都可以使其發揮意想不到的設計效果。如在室內設計的空間中,運用具有地域性文化符號的窗簾或靠枕,即便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就能很好的烘托整個氛圍。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國內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國民在接受越來越多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接受并愛上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體現人們精神氣質和文化修養的現代室內設計來說,更是越來越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由來已久,且具有著無窮的魅力,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室內設計的實踐中,可以將傳統文化符號分為以下幾類。首先是對于傳統色彩的運用,眾所周知,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色彩就是紅色,中國是一個向往團圓和熱鬧的民族,因此在節日或結婚慶典等的場景布置中,尤其鐘愛紅色。其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漢字符號的運用,在室內設計中,如果其整體的設計風格是中式的,帶有漢字的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書房或客廳中掛上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既可有效烘托整體的室內氛圍,又可傳達出人們的精神氣質。第三,是傳統的經典圖樣的運用,如中國結、龍鳳呈祥等代表人們美好寓意的紋樣,在室內設計中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不僅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也越來越符合時代的要求。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在室內設計方面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單純地追求實用性,而是進一步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對傳達情感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符號,將會在未來的室內設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為此,設計師們應該不斷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加強運用符號的能力,以此適應人們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1]趙瑩.室內設計中符號的運用與延伸[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3(8).
[2]王媛.淺談符號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5).
[3]張步遠.室內設計與符號性表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21).
J05
A
1005-5312(2014)17-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