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芳吳京坡
(1.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2.中國人民解放軍65735部隊,遼寧 丹東 118000)
蘇珊·朗格的生命形式論研究
李偉芳1吳京坡2
(1.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2.中國人民解放軍65735部隊,遼寧 丹東 118000)
蘇珊·朗格認為賦予作品以“生命”是藝術家的首要任務,每一件成功的藝術品都應是一個有機形式,在藝術評論中也常常把藝術作品比作“生命的形式”。蘇珊·朗格巧妙的將其老師卡西爾的人類文化符號論與懷特海等人的符號邏輯加以融合,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藝術大廈提出藝術的生命形式說。
蘇珊·朗格;生命形式;藝術
作為美國藝術史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美學藝術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本身蘊含著生命的意味,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藝術是一種邏輯意義上的生命形式,所謂“生命形式”(livingform)是指有機體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從生命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共同特征,是一種邏輯意義上的生命形式,而生命形式的問題正是藝術的特質問題。
柏格森指出,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是指一種創造進化,是一種永不停止的變化,但是生命只有借助于作為載體的生命個體才能完成這一轉化。這是柏格森對生命的認識,他認為生命是蟄伏在生命個體中的一種沖動,是連續不斷的創造進化過程。他從生命哲學的觀點出發,發表了他對藝術的看法,認為藝術也是生命的創造進化,藝術創造過程也就是生命創造進化的過程。卡西爾曾把神話看作是一種生命形式,意在強調神話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生命感和生命意識。他把神話比作一種思維形式,并認為神話是一種直覺創造形式,最后他把神話歸結為一種人類內在的生命形式。英國的克萊夫·貝爾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說,“有意味的形式”不僅指對象本身的形式結構,而且突出強調形式結構僅有的表現情感的性質和功能,它是普遍存在于視覺藝術的基本性質。有意味的形式不同于一般美的形式,它追求的是不帶功利的純粹的美;它也不同于再現性形式,因為藝術只有成為這種純粹的形式才能喚起審美情感,而藝術作品中的再現因素會干擾和破壞審美情感,再現成分的出現會像自然美和生活美一樣,會使審美回到塵世,為某種功利性的需要服務。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不是用來傳遞或再現某些知識,而是用來獲取某種意味(情感)的。貝爾認為真正的藝術品應該以某種純形式表達一種特殊的不可言傳的審美情感。有意味的形式能夠提示無意識深層中的情感生活。這些思想家都曾把藝術與人的有機生命聯系在一起,朗格在吸取眾家理論之所長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生命形式說”
朗格把有機生命活動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稱為“生命形式”,它是一切有機體具有生命時的形式。在朗格看來,任何一件成功的藝術品看起來都像具有生命一樣,而藝術表現的正是一種具有有機整體性、運動性、節奏性和不斷成長性的生命形式。藝術是表現生命形式的符號。她認為一個有機體的生命包含同化活動和新陳代謝活動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有機體實際上進行著生長和消亡這兩種活動。這兩種活動同時進行,當生長超過消亡時,整個有機體呈生長狀態;兩者平衡時,有機體維持原狀態;當消亡超過生長時,有機體呈衰老狀態;一旦生長停止,生命就會完結。一個看似恒久的生命形式是一個不斷變化中的形式,生活活動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
朗格認為,作為有機體的人,除了這兩種基本活動之外,還具有一種能夠表現在情感、情緒和其它感覺能力之上的生命活動。她認為,人的情感或感覺能力并不是生命活動的結果,而是組成生命活動的一個方面,是生命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情感就是生命本身。情感本身的生命形式也就是生命形式,情感所生長和消亡的形式,也是生命的成長和消亡過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形式。她在生命與情感之間劃上了等號,認為如果要想使得某種創造出來的符號(比如一件藝術品)激發人們的美感,它就必須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藝術形式不僅表現了情感,而且使自己也具有了生命:一種有機的、生命的樣式。既然所有藝術都表現了一種生命的形式,一個藝術品的結構形式也就是生命形式的投射,生命形式也藝術形式具有一種同構性,在邏輯形式上具有一致性。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包含了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
在朗格看來,生命形式具有有機性、動態性、節奏性、生長性這四個基本特征,與此相對應,一件藝術品也在邏輯意義上不同程度地生命形式的這些基本特征。
這些特征有:1、有機性。有機性是生命形式的第一個重要特征。她認為,一切能認識出來的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有機的,它們不斷的補充營養、不斷的進行消耗,有機體內的活動特征也就是它們的基本特征。一個有機體的存在方式實際上就是不斷變化著的形式,是一個復雜、嚴密和深的有機的整體,整體中的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由于人的生命具有這種有機性,所以當人與外界環境發生關系時,有機性會投射到外界的客體中。當生命形式的這一特征投射到藝術品中時,就產生了藝術的有機整體性,整體中的各部分處于前后聯系中。另外,有機性還表現為不可侵犯性。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藝術品和生物一樣是不可侵犯的,如果硬將這個整體中的各部分拆開來,那它就失去了原來的整體形象。2、動態性。生命形式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形式,它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生存。生命活動是持續不斷的,生命中的多種活動都服從于有機整體的統一安排。生命形式的這種動態特征在藝術品中也能體現出來。比如音樂,朗格把音樂喻為“活的藝術品”,我們在聽音樂時或快或慢的節奏、或高或低的旋律都是生命形式運動的表現,它通過自己的動態結構的特長,來表現生命經驗的形式,而這點正是難以用語言傳達出來的。3、節奏性。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中的活動都是有節奏的活動。有機體中最明顯的節奏活動是心臟的跳動和呼吸運動,朗格認為節奏的本質不在于周期性,而是“緊隨著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準備”。在藝術中也存在著節奏性,比如音樂和舞蹈的節拍,詩歌的韻律等。4、生長性。朗格認為藝術作品也同樣體現著像有機生命體一樣的生長、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比如音樂中的呈現、展開、重復、加強等,這些明顯地反應了生命的這一特征;在靜態藝術中,它則以一種心理效果表現出來。
在朗格看來,藝術形式與生命形式的同構性,僅僅是在邏輯形式上的一致性,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因為藝術品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有著生命機能的生命體。藝術形式是一種投影,而不是復制,因此藝術品的構成要素與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藝術品特征與生命本身的特征之間是一種象征性的聯系。
藝術具有生命形式的的特征,藝術品具有生命的意味,但藝術品的“生命”不同于生物有機體的生命,比如繪畫本身就無法完成生物體所具有的呼吸功能;秦鳴曲也不能完成吃飯、睡覺等功能;置身于圖書館的小說也不能像生物有機體那樣進行繁殖。藝術形式與人的情感之間具有的一致性不是彼此實體上的類似,而是邏輯意義上的類似,二者不是完全等同的,但具有共同的邏輯形式,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與某種特定的情感相一致的邏輯形式,它們以靜態形式復現了人的情感的動態性式樣。朗格在邏輯功能上把藝術形式與人的情感形式統一起來,也就是使作為主觀的、隨意的、動態的情感形式與客觀的、規范的、靜態的藝術形式取得了統一。
藝術形式是人類情感的邏輯類似,通過藝術符號的邏輯類似,我們可更易于知覺情感的邏輯形式。在朗格的理論體系中,“類似”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范疇,她認為各種抽象就是借助于同類事物之間的形式上的類似性才得以進行的。所謂類似,就是用一種“邏輯圖像”(來自于維特根斯坦的術語)去表現它所代表的事物的結構關系。比如一棟建筑的平面圖,這幅平面圖就是真實建筑的邏輯圖像,它和實際建筑之間就是一種邏輯意義上的類似關系。因此邏輯類似首先具有直觀表層的可理解性,在藝術領域可以體現在:藝術符號把情感形式化,以使人們更易于理解人類內在生命的普遍情感。還有,朗格認為類似的功能和價值在于:一件事物只有通過類似才能去表征另一件事物,也就是說通過類似,能夠借助一件事物來理解另外一件事物的邏輯形式,比如可以借助一棟建筑的平面圖去理解實際建筑的結構關系,因此在藝術領域中,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欣賞者可以通過類似的功能清晰地把握作品中情感的邏輯形式。
[1]趙靜蓉.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論.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6月第2期,第33-36頁.
[2]吳敏.蘇珊·朗格的“生命形式說”.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5期,第50-52頁.
[3]陳靜.蘇珊·朗格的符號哲學新探.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第123-125頁.
J05
A
1005-5312(2014)17-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