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驤
(揚州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從維新派和保守派的論戰中談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
王在驤
(揚州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一直是中國學術界不斷爭論的問題,探討這一問題就是為了弄明白傳統文化究竟是促進了中國現代化,還是阻礙了中國現代化?晚清時期出現了三次大的思想論戰,其實質是現代化這一主題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展開。文本就維新派和保守派的論戰,以此探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維新派;保守派;傳統;現代化
甲午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清朝保守勢力對維新派稍作讓步,允許康有為等人面圣,總理衙門也向光緒帝遞呈了維新派的上書。
維新派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在全國各地四處活動,為變法圖強大造輿論。保守派很快就發現局勢正在朝著他們不愿意見到的情況發展,立刻向維新派展開了反撲。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從戊戌年三月開始,一直到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前夕,歷時七八十天,雙方爭論的焦點主要展開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不要成立制度局,選拔新進。
人才的興衰關系著改革的成敗。沒有一批敢于批判舊制度的人才,改革難以堅持下來。維新派常常宣傳這樣一種觀點:時代變了,人才也需要改變,如果由舊官僚來實行改革,無異于盲人摸象。
康有為在正月八日向清廷建議,中央應該設立安排變法人才的制度局,而且制度局應該成為全國變法的最高決策機構。除此之外,為了使變法能夠順利推行下去,還應該成立法律局、稅計局、社會局等十二個辦事機構,“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雹偻瑫r地方上每道設立新政局督辦,每縣設立民政局。
康有為所提議的設立制度局,是想讓新生的資產階級進入政府的中樞機構,掌握權力,逐步取代地主官僚,這是保守派所不允許的,制度局奏折一直被總理衙門扣留者,不僅如此保守派還對康有為進行人生攻擊。
第二,要不要推廣西學,變更成法。
維新派認為變法的中心內容就是要向西方學習,不僅是學習西方的技術,更應該在政治領域學習西方??涤袨檎J為,如不盡快為西學的傳播創造條件,不盡快拋棄“昔日一統閉關之舊,”那么就無法拯救割地瓦解之慘禍。②
頑固派的觀點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造成今日危迫局面的不是科學技術的落后,也不是列強的欺壓,恰恰是西學的傳播和祖宗之法的淪亡。軍機大臣剛毅正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他曾上奏說:“我朝成法,盡善盡美,日久廢弛者,皆由于粉飾瞻徇,”故“仍應遵舊日之成法,力戒因循,不可輕易更張?!雹墼谒磥?,“戎狄之患,自古有之”,只要能恪守祖宗舊制,即可轉危為安。
民權問題是向西方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維新派明確提出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他認為“中國敗弱之由,百弊叢積,皆由體制尊隔之故”,“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行,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記日待也?!雹鼙J嘏蓞s攻擊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違反中國的綱教倫常,張之洞就曾攻擊說:“使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必起。”
第三,要不要御門誓眾,與民更始。
康有為認為在保守派勢大的情況下,應該由皇帝出面,旗幟鮮明地宣布變法,使百姓明白是非。而保守派贊同維新派中國需要自強的這一觀點,但他們卻主張在繼承祖宗之法的情況下,使中國自強,反對皇帝變法。
(一)傳統的含義
傳統是世代相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傳統是歷史的產物,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不斷發展和變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活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包含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器物層次,即國家、社會用什么樣的工具、器物來生產和生活。第二層次是組織層次,包括社會怎樣把個人組織起來,讓單獨的個人能夠結合在一起,在一個社會里面共同生活以及他們之間怎樣互動。它包含很多內容,比如政治組織、宗教組織、生產組織、國家機器等等。第三個層次即價值觀念,人怎么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什么好,什么不好?
維新派和保守派的思想論戰主要涉及到了傳統制度,也含有部分的西方自由思想和傳統道德之間的辯論。維新派主張改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適應現代化進程的君主立憲制度,而保守派極力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反對政治方面的改革。
(二)傳統與現代化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間萬物都含有矛盾。從這一觀點來看,我們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只會片面地阻礙或促進現代化。傳統含既有積極的因素也含有消極的因素,處于不同的環境下會對現代化產生不同的影響。
以制度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制度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改革上層建筑以適應生產關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這點毫無疑問。但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它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洋務派和頑固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前后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但當時的統治者支持了洋務派的觀點,洋務運動才能展開,如果沒有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洋務運動可能沒有歷史上那么龐大的規模,甚至不能開展下去。同樣的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都是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為了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但前者很快便夭折了,而后者卻持續了數年的時間,個人認為兩者的區別就在于,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的支持與否。雖然在百日維新中,維新派并未采取限制皇權的措施,但維新派和保守派關于設立制度局的論戰充分表明了君主專制制度已經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之所以設立制度局無非是想要限制君主專制的權利,以制度局來取代君主成為最高的決策機構,類似于英國的議會制度,雖然還沒有實行選舉制度,但是皇帝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大權獨攬了。同時制度局的設立是為了變法的需要,這樣資產階級就可以進入最高的權力機構,而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必然會想法設法加強資產階級的政治力量,進一步采取限制皇權的措施,一步步地實現民主政治。
這次論戰也不分涉及到傳統價值觀層面。以中國儒家學派為例,儒家重視經文,而忽視科技的思想,成為了頑固派攻擊洋務派的思想淵源,他們嘲笑西方的先進科技不過是“奇淫技巧”罷了。頑固派官員陳彝認為電報的開設“深入地底,橫沖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借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邱墓,聽其設立銅線”⑤,這些封建迷信思想,阻礙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中國傳統的“天朝上國”、“華夷之辨”思想更是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這種觀念片面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無視西方先進文化,認為西方世界是“夷”,他們的文化是落后的,只有中國文化才是最先進的。維新運動時期,軍機大臣剛毅就認為中國傳統的制度和文化盡善盡美,近幾十年的戰敗,都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他還例舉中古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受周邊游牧民族欺凌的歷史,認為戎狄之患自古有之,但中原文明卻一次次同化了這些落后民族,卻沒有華夏被夷狄同化的事例,這些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中國不需要向西方學習,只要堅持傳統就能戰勝西方列強。韓愈曾經說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這種觀點逐漸演變成一種不同于種族歧視的地域歧視,而且這種歧視在現今之中國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歧視其他省份的人,東部地區的人歧視西部地區的人。這種歧視十分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傳統的封建綱常倫理更成為了保守派攻擊民權理論的理論基礎,妨礙了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延緩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然而保守派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三年之后,清政府就實行了新政,表明了維新派君主立憲理論的勝利,代表清末的現代化走上了全面的現代化道路。
但是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可以促進現代化的理念,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也需要道德的約束,道德更多的來自于傳統文化如尊老愛幼、仁愛主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群體的協調,尤其是儒家文化包容和和諧精神,更是有助于我們在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學會借鑒他人優秀的文明。當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更是需要這些傳統文化的指導。
由此可見,真正阻礙現代化的是傳統文化的糟粕,如迷信、封建家長制、政治本位制、宗法觀念、特權思想等等。只有鏟除這些傳統,才能順利地實現現代化。而傳統文化更多的是有助于現代化的,正如章開沅教授所說的那樣,一個民族保存著還是拋棄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是它將要強盛還是衰落的標志,傳統文化是絕對不能舍棄的。
注釋:
①《杰士上書匯錄》。
②《杰士上書匯錄》。
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剛毅《直抒愚悃折》。
④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36頁。
⑤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30頁。
K251
A
1005-5312(2014)17-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