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明
(哈爾濱市政府機關第一幼兒園,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以民間音樂藝術教育為切入點 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馮麗明
(哈爾濱市政府機關第一幼兒園,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民間音樂,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民間音樂是由一般百姓集體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情景、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感情愿望的音樂作品。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民間音樂;藝術教育;幼兒;審美能力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一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具有古老文化傳統的多民族國家來說,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僅增強了幼兒的民族自豪感,也使幼兒在音樂美的藝術熏陶中,提高幼兒的音樂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我園開展幼兒民間音樂教育實踐認識到,我們開始注重培養幼兒對民間音樂藝術的興趣,側重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發展幼兒對民間音樂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特別是民間音樂藝術教育從民間歌曲、戲劇欣賞、民間歌舞、民間曲藝和民間器樂幾個方面,在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如:在欣賞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時,我事先講了一個小故事,引導幼兒對豫劇中花木蘭這個人物有個粗淺的了解,同時,把花木蘭在當時社會是怎樣替父從軍的勇敢,和萬般無奈的唱著“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氣魄,用故事概括出來,既讓幼兒了解歌詞,又使幼兒的欣賞興趣很濃,在欣賞時達到了體現民間戲劇的“美”這個目標,是幼兒喜愛民間戲劇、愛聽民間戲劇、愛唱、愛表演民間戲劇。
在培養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具體的藝術活動來實現。只有掌握了粗淺的藝術表現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從具體的藝術活動中去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藝術表現的知識和技能傳授并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如:在開展民間歌舞的教學中,我們欣賞和學習了不少帶有民族、民間色彩的歌舞,如果單純的激發幼兒的審美能力,而忽視了對幼兒傳授民族、民間歌舞的傳統歌舞特點、動作等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就達不到一定的教育目標,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藝術表現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幼兒民間音樂藝術教育中,兩個同等重要的目標。
在教育中,有不少教師習慣于采用“示范——模仿”為主的教育模式,重在灌輸、示范,機械訓練;教師唱,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教,幼兒學。在幼兒自己進行藝術活動之前,往往先由教師進行示范唱、示范跳、示范畫、示范做,給幼兒提供模仿對象。在民間音樂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干預、指責或要求幼兒模仿太多,結果束縛了幼兒的雙手和大腦,禁錮了幼兒的思想和情感,使幼兒難以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探索。因而,幼兒所完成的藝術品所進行的藝術活動,普遍缺乏童稚的審美情趣,而概念化的情形卻十分明顯、突出。教師在評價藝術活動的時候,格外重視其活動的結果。可見,教師沒有成為幼兒自主進行藝術活動的積極支持者,沒有幫助幼兒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發興趣。
而在我園開展的幼兒民間音樂藝術活動中,教師每次在幼兒從事活動之前,一般不給幼兒提供模仿的范例,只提供各種活動的材料。在幼兒進行民間音樂藝術活動過程中,教師很少發指令,很少干涉,而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情感需要去選擇材料,使用材料,并且不催促幼兒盡快完成任務,給幼兒預留感受、體驗的空間,使幼兒體驗到活動的無窮樂趣。
在評價幼兒民間音樂藝術活動時,教師重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悅情緒體驗。如“看得出,你很喜歡這段戲劇唱段,請你也跟著唱一唱。”“真了不起,你已經編了這么長時間了,請你跳跳你編的舞蹈,好嗎?”教師采取這些策略是由我園進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所決定的。因為,對幼兒進行民間音樂教育過程,首先是幼兒自我的學習過程,幼兒的藝術素質“花蕾”,在適當的環境中,自然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與此同時,教師要了解幼兒民間音樂的藝術心理發展特點,掌握幼兒對民間音樂藝術才能發展的關鍵期,運用科學而又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導幼兒參加民間音樂活動,提高并發展幼兒民間音樂藝術才能。
同時,我園也開始探索幼兒教育的多種模式及科學方法,試圖用“引導——發現”式來采代“示范——模仿”式,以最大地發揮幼兒的自由思維、自由聯想,提高幼兒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和能力,努力把“枯燥訓練”式,改變為“情景陶冶”式,使民間音樂藝術教育充滿色彩,促進幼兒審美感知,誘發其審美創造的火花。
我認為對幼兒進行民間音樂藝術教育,是可以存在與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潛性地存在與幼兒生活的每一角落。
我們帶領幼兒外出參觀歷史博物館、民間藝術展覽、觀看民族音樂會,欣賞戲劇片段等等,觀注各種社會民間音樂藝術活動,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民間音樂的美,培養幼兒審美直覺、審美感和審美情趣。
只要我們教師抓住契機,不僅利用園內的一日活動,更多地讓幼兒盡情游戲、表演、創作,還要在環境創作上,體現民間音樂藝術的特色。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多種途徑的手段,已擴大幼兒民間音樂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戲劇和民間曲藝等,這些教育資源,抓住其具有擬人化和虛擬化的特點,對幼兒進行民間音樂藝術教育。
J605
A
1005-5312(2014)17-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