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淺談對藝術本質的理解
——繪畫作品《父親》中的藝術本質的體現
張舒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藝術發展至今早已不是繪畫的代名詞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藝術家、哲學家都對藝術的本質做出了自己闡釋。藝術是以形象化的手段營造的讓人產生非功利心態并進而實現其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我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有以下幾個點:藝術是非功利性的,藝術是半成品,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是精神產品,藝術是虛擬世界。本文將通過對繪畫作品《父親》的賞析來體現以上我對藝術的認識理解。
《父親》;藝術;本質
在中西方,關于藝術都有自己常見的說法,中國古代的藝術本質觀主要有言志說、感物說、緣情說、暢神說等。中國古代的藝術本質觀主要是從表現主觀精神世界來立論。西方的古代藝術本質觀側重于再現摹仿說。摹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生活世界的摹仿。而游戲說的倡導者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游戲。還有提倡藝術的本質在于主觀精神表現的表現說觀點。還有有意味的形式說、符號說、潛意識說等觀點,這些關于藝術本質的觀點都有著重要影響。
1.藝術是非功利性的。人的一生,功利充斥始終,惟有尋求心靈愉悅才具有真正的“非功利性”。黑格爾用這段描述淺顯易懂地告訴人們:“一個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喜的神色去看水中所見的圓圈,覺得這是一件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動的結果。”心靈愉悅,美的享受,藝術創造和審美過程就在這不經意間完成。
2.藝術是半成品。康茨坦斯大學教授姚斯說過,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半成品。藝術的本質的實現是通過欣賞者對它的欣賞才最終形成的。
3.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素材來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藝術家篩選,再創造,意思是如果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或原形,但作者通過藝術手段的加工,精練的語言描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將人的生活藝術化,夸張渲染了生活,所以又高于生活。
4.藝術是精神產品。藝術品本質是給人帶來審美愉悅的精神產品。藝術品是以創造者的精神活動為前提和主體而創作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是以物態的形式展示出來,但精神內容是其核心。
5.藝術是虛擬世界。藝術以形象化手段創造的形象為細胞構成的藝術世界,并不是真實的客觀現實世界,就比如我們看到的很多電影情節都是由編劇虛構的,是藝術家基于客觀現實世界而虛構摹擬的虛擬世界。
繪畫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本質與藝術的本質不可避免的有共性。由羅中立,于1980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父親》,感人至深。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臉上布滿了像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
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人們的內心受到觸動。它深情刻畫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深深打動了無數中國人。這種打動是擺脫日常生活狀態的某個瞬間性的、暫時性的心靈狀態,而不是一種持久的人生狀態。這里體現出了藝術的非功利性,人們在凝視這副作品時,忘記了私欲雜念,忘記了功利目的,追求著心靈的自由。
同時《父親》也是一件半成品,作品《父親》中人物形象的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風干許久,讓人們聯想到這位老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人們通過對《父親》的理解,同自己對父親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也是對《父親》的“再創作”,使得這幅作品得以成為真正的完整的藝術品。
有人說《父親》的形象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而是中國八億農民的父親。這件藝術作品是來源于生活的。與此同時,通過作者的繪畫表現手法,作品與我們生活的世界又有距離。作品中“卷耳朵”、“苦命痣”,我們可以猜想它是否真實存在,還是作者有意加上,這使作品中的人物世界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又拉開距離,體現出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作品《父親》以客觀對象為媒介,重在表達作者羅中立的精神和內心情感,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或以夸張、變形處理,或以重新組合,以繪畫的形式展示出來,但作者要表達的精神內容是其核心,體現藝術品本質的精神產品。
作品《父親》并不追求來源于生活的逼真性,農民父親這個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或許這個形象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僅僅是作者虛設的一個形象。因為無論多么逼真的藝術世界,其本質還是虛擬的。
藝術是以形象化的手段營造的讓人產生非功利心態并進而實現其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藝術是人類情感的體現記錄著我們精神領域的發展。同時藝術的本質問題,是藝術的哲學基礎問題,也是美學上長期以來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對于藝術,每個人也都有應該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蔣勛.藝術概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7月1日.
[2]宋照敏.非功利性大眾藝術與審美.中國音樂教育,2005年11期.
[3]方昆.《父親》新解.藝術教育,2008年第7期.
[4]夏昭炎.意境概說[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69.
[5]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2.
J205
A
1005-5312(2014)17-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