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俁
(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藝術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郭俁
(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藝術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如同一個圓中的小圓。地域文化影響著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的風格,繪畫語言。但地域文化只是影響藝術的一部分,如果成為其影響藝術的重要部分,產生的藝術終將成為自己時代的孩子,一種形而下的表現。藝術工作者應該思考給藝術一種特有的東西,即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永恒,一種形而上的呈現。
藝術;地域文化
弘仁生于安徽歙縣,他生長在晚明的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里。他沒有選擇當一個“賣國賊”,而是剃度為僧。在面對這種生存的選擇的時候,隱約的體現了他后期的不拘泥于古人的傳統中的繪畫態度??匆幌滤捌诘摹渡剿畠浴匪@然是受到黃公望、米芾的影響。以古人為師,學習表現山石肌理的技法。前期的弘仁只是在摸索繪畫的表現形式。古代很多畫家都崇尚師古,其中很多畫家只能沉醉于古人窠臼之中,失去自我的感知力。比如董其昌,他的繪畫可謂是善于取百家之所長加以變形,但他的繪畫正如我開頭所說,他在變形后的繪畫藝術,只能成為沒有生命力的藝術。他承載了古代巨匠的繪畫形式,卻喪失了繪畫中的靈魂與個體對外在自然的感知力。這可能與宋朝以后的學術環境有關,宋朝后儒家對理的研究開始逐漸減淡,從朱熹后分為兩個分支:1、心是陸象山主心說,王陽明的主知說。2、氣是羅整庵主氣說,王船山的主器說。他們無不例外的都減少了對儒家思想形而上學的研究。在這種主心的文化氛圍中,人的內心取代了外在自然,所有不難理解為什么董其昌會做出他得藝術選擇。在我認為,這種選擇則是地域文化的外在因素在其內心擴大化而產生的藝術。
再回到弘仁,他在后期為什么會不用皴法,無暈染,而直接用由繁入簡剛勁有力的線條去表現山石。我們先考察一下當時安徽特有的一些藝術門類:如安徽木雕,安徽墨譜。安徽木雕的用線,構圖,絕非一般匠人可以比擬。撇開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不談,就線條而言十分老辣,疊壓穿插表現很強空間感。而這些木雕在安徽的很多民宅中比比皆是。難道弘仁每日見到這些木雕,不會受其影響嗎?加以比對木雕的線與弘仁筆下的線,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對他的藝術作品只會產生筆法形式上細微影響。我們再看一下弘仁的經歷。1645年他為了避開滿族入住中原,去了福建,1651年又轉回安徽。當時的安徽黃山已經有一條線可以幫助人們游覽黃山的景色,山上有幾處僧院,他當時就居住在這些僧院,去領略雄偉壯觀的黃山。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黃山的山石十分冷峻,山石邊緣線的變化如同黃山的景色變幻莫測。黃山沒有穩定形,這種抽象感必須親臨黃山才能感受的到。弘仁在觀察大自然的時候,這種自然教,使他擺脫了筆下種種形式上的束縛。同時也擺脫了當時政治局面,各種繪畫流派對他得影響,而使地域文化只占他藝術中的一小部分。他直接觀察自然而喚醒內心的感知,感知的過程就是在未發時滋養自己。正所謂:“知覺正是氣之虛靈處”,如果連這最精爽的感知力都沒有了,必定會沉溺于古法之中。從他得畫中可以看出,他一定認為眼前的世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而不是通過感知力而產生的存在。正如他自己寫過的一首詩:“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仗藜。夢想富春居士好。并無一段入藩籬。”弘仁的敢言天地是吾師,流露出了他的心境。
可能會有人問我,這難道不是顯示出黃山的地域環境因素對弘仁藝術創作影響很大?對,黃山特殊地域性對弘仁一定是有所影響的。影響的部分是畫面的形式,如筆法的影響,而非畫面內在的呈現的影響。黃山折射出的是山川之理,自然之理,本一。如同朱子說過的月印萬川之理。圍繞黃山作畫的人比比皆是,而畫出弘仁這樣的藝術作品的人并不多。黃山地域性對他得影響只是一小部分,可能背后還有中華文化對他得影響和自己獨特的感受力,這些隱藏在藝術作品背后的東西是無法完全描述清楚的。但我們知道黃山只是物,而弘仁所感受的則是物中之理,并非體驗表象世界的結構。弘仁站在黃山腳下,面對天地萬物之異體,則進行的是形而上的思考,對本原的思考。所以他畫出來的作品不單單只是描摹自然,或是效法被神化的傳統。而是體現了黃山之理。從他得作品《天都峰》可以看出,筆下的線條剛勁有力,將山石直力在天地之間。前景遒勁的松樹扎根于山石,然后沿著路邊小溪開始進行空間的進伸,把我視線帶到連貫的山體之中。山體的線條把黃山的陡峭感惟妙惟肖地體現出來。隨著線條間的不斷疊壓,使畫面呈現出山石向后退與直插云霄的空間感。一棵棵的松樹鑲嵌在山石之中,松樹的生命力,如同春天喚起萬物,一片勃勃生機。天地正氣縈繞在弘仁的這幅《天都峰》之中。這次我爬天都峰時候,同樣也是這種感受。說明當時弘仁對黃山進行了深刻的體會。說到這,無法不讓我的感嘆:“山還是那座山!”
天地是非歷史化的,弘仁以天地為師時,直接感受自然之理,就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給藝術足夠的滋養。
地域文化是可以影響藝術,但地域文化的影響只會小部分,它可以包含在藝術之中。如果藝術的大部分內在都在體現地域文化,被地域文化所束縛,那這種藝術可能經不起時間的考量,但藝術的出發點,一定是從具體出發,“盡精微而致廣大”。
行筆至此,我說明一下,我表達的地域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會有我自身的局限性。我并不想劃分藝術,因為每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會受到地域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響。藝術的多樣性是很有意思的。在我表達這種微妙關系的時候反映的是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即我更希望藝術把人引向光明的一面。
J205
A
1005-5312(2014)17-01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