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惜
(南昌市群眾藝術館,江西 南昌 330006)
基層群眾文藝培訓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
曾惜
(南昌市群眾藝術館,江西 南昌 330006)
群眾文藝指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為活動主題,用以娛樂的項目內容,同時用來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文化操作活動。在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群眾文藝屬于和諧社會建設、活躍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提升整體文化素質的一項重要方式。在最近幾年基層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卓越的成就,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取得了有效改良。文藝是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組成,也是基層群眾生活中最普遍且接受度最高的文化活動。文中對我國當下基層群眾文藝的培訓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提升基層群眾文藝培訓的方式對策。
群眾文藝;基層;文藝培訓
群眾文藝要有群體性,是受制于群眾文化的性質與特點。群眾文化雖然有廣泛的內容,可是從其發展傳統與現今的發展狀況分析,群眾文藝包含了戲劇、曲藝、音樂、舞蹈、攝影、美術以及書法等多種類型,從始至終都是群眾文化的主要活動表現內容與外在的表現方式。群眾文藝也是群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群眾文藝的創作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因此基層群眾文藝培訓顯得十分重要。
(一)領導骨干隊伍不穩定
群眾文藝的組織人員大部分是以私人情感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隊伍,隊伍當中的各個人員,通常都是用彼此間的感情聯系在一起,沒有相應的組織和協調能力。這樣不但不能夠協助任何一個工作人員發揮出其自身的才藝,同時也不能夠讓隊伍出現相應的凝聚能力。因此,只要彼此之間出現一點矛盾,必然會造成隊伍的分崩離析,說不定這一秒還是互相打鬧的一群人,下一秒就會冷冷清清。領導隊伍的不穩定,對于基層群眾文藝培訓工作的穩定開展必然不利,隊伍的帶頭人都十分松散,下面的群眾培訓也無法有穩定的發展。
(二)缺乏業務骨干各個團隊之間互撬墻角
文藝活動的開展一般是以團隊為基礎,需要有強力的業務骨干隊伍。所以,有些團隊成員之間為了爭搶骨干人員,往往互撬墻角,拉幫結派,不但不利于團隊之間的合作,而且也對活動正常健康的開展造成影響。
(三)缺乏活動場所,設施缺乏
活動場所限制性較大,特別是市區與集鎮地區,有限的廣場與公園空地,無法滿足大多數團隊活動的開展,于是群眾見縫插針,在一些不該集聚的地方集聚,造成交通擁堵,綠地也被踐踏。另外因為缺乏基礎文藝設施,大部分的文藝愛好人士為了能夠讓自身的隊伍具備更高的影響力,都是自行購買裝備。
(一)抓好骨干人員的技能培訓
骨干人員的培訓工作不能夠忽視,這樣能夠為文藝隊伍培養出更多的領導人員與業務能干人士。使用集中培訓與下鄉培訓相互結合的方式,在每一個文藝隊伍中培養幾個素質較高的領導人員或者是技能較高的業務骨干,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穩定隊伍團結,讓每個隊伍之間能夠朝著團結和諧的方向發展。
(二)建設業務輔導
業務輔導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有效提升業務工作的操作能力,特別需要認清楚團隊發展中的特色,有目的有效率的培養一大批各具形式特色的文藝團隊,使基層群眾文藝迸發出多面的絢爛色彩。尤其不可忽視的是對民間文藝的挖掘整理,這屬于一條特色團隊培養的捷徑,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和隊伍之間發現彼此之間的鮮明特色,培養具有鮮明特色的隊伍,同時需要在生活中深入的挖掘各項特色,將輔導工作帶上群眾家中,并且在輔導過程中也發揮出一定的特色,在共性中找特性,做強化訓練。
(三)培訓基地的重點建設
借助社會各界多方面的力量為群眾文藝活動打開更加廣闊的活動天地。培訓基地的建設需要遵循合理化布局,同時需要注意活動的開展不可擾民。培訓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同樣重視,正確社會各界的力量,支持文藝隊伍的建設與運行基地的開辟。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基層群眾文藝培訓的基地,基礎設施都是最基礎的條件。
(四)抓好活動組織開展
組織活動開展好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群眾文藝活動之中。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就有成就感和榮譽感,雖然說基層群眾文藝活動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可是對每一個參與人士來說,都存有一種小小的展示心理。所以開展好基層文藝活動,活動組織的開展需要重點關注,為廣大的參與群眾提供更好的展示平臺,使用節目慶典等方式組織各種演出活動。并且創立創新文化品牌,精心策劃各項活動,讓群眾能夠在活動中展示自身,并且在比賽中提高自身的文藝活動能力。提高參與群眾積極性的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藝活動隊伍之中。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便是群眾文藝,要讓群眾文藝不斷的繁榮發展,首先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便是讓廣大的人民群眾一同加入到文藝活動之中,讓更多的群眾在自娛自樂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實現思想凈化、言行文明的變化,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繁榮文化發展。
[1]周健.試論群眾文藝縱深發展的價值關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2:63-65.
[2]吉軍學.群眾文藝大改革發展的群眾性生活分析[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5:164.
G240
A
1005-5312(2014)17-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