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萍
(滁州市鳳陽縣文廣局,安徽 滁州 233100)
新時期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的幾點探討
王登萍
(滁州市鳳陽縣文廣局,安徽 滁州 233100)
鄉鎮群眾文化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十八大順利召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形勢下,各地鄉鎮立足本土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推進鄉鎮群眾文化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鄉鎮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
鄉鎮;群眾文化;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加快,鄉鎮群眾文化發展也面臨許多新的課題。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精神源泉和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發展不僅能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同是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許多地方已得到成熟的發展。總之,新時期鄉鎮群眾文化發展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鄉鎮群眾精神文化素養,豐富鄉鎮群眾業余生活的重要手段。
我國地緣遼闊,文化發展存在地區性的不平衡。各個地區鄉鎮群眾文化發展水平也因地域和經濟、文化基礎等原因不盡相同。整體而言,鄉鎮群眾文化整體呈現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節慶活動豐富且有自己的傳統,漢民族地區文化活動較多并且形式多樣。
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隨著鄉鎮群眾文化發展政策的推行,各地區均建有鄉鎮“文化大院”、“文化廣場”、“老年活動室”等,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表現為個別地區走“形式主義”路線,例如:“文化大院”與規劃圖出入較大,且大門常常落鎖,不能真正被群眾使用。體育器材、健身設施作為鄉鎮群眾文化的一部分,其建設和使用情況較為理想,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由于管理者疏于管理和維護導致器材年久失修不能繼續使用等。
從文化形式角度而言,目前各地區的文化形式除了傳統的戲曲,雜耍等,也有群眾自建的秧歌舞、廣場舞、健身活動、書法活動等。在現在的許多鄉鎮中,戲曲依然是鄉鎮群眾的文化盛宴。各地黨和政府機關文化部門在展開“文化下鄉”活動時,也會請戲劇團到鄉鎮演出。
從鄉鎮群眾文化的參與主體來看,鄉鎮群眾文化的參與者多是中老年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飛速提升,城市人口激增,鄉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并低于城鎮人口比重。經濟的發展刺激著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大量鄉鎮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來,形成“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這也造成農村常住人口多為中老年和兒童少年,這就構成了鄉鎮群眾文化的參與主體。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大力展開文化建設,從二十世紀末對掃除文盲到二十一世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鄉鎮群眾的文化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不僅如此,鄉鎮群眾對文化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善,能以更為開放的態度欣賞和接受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一些地區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形式或活動,如元宵節舞龍舞獅活動;或端午節的賽龍舟活動等。也有一些地區開展自建活動如扭秧歌舞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鄉鎮文化建設的發展還有廣闊的前景。從因地制宜的角度來看,鄉鎮群眾文化發展要本著要發展地域文化,形成本土特色的原則。
鄉土文化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呈現,南方的婉約北方的粗獷;東部的開放西部的傳統,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因此,在進行新時期鄉鎮群眾文化發展時,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對本土資源的挖掘和使用,形成“一鄉一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若是在河北地區文藝演出以評劇為主,若是河南省則是豫劇,總之,要結合當時實際情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鄉鎮群眾文化發展工作。
從新時期鄉鎮群眾文化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鄉鎮文化宣傳組織要積極鼓勵群眾組建文化業余團隊。業余團隊作為鄉鎮文化的中堅力量要擔負起鄉鎮文化發展的具體統籌工作。鄉鎮文化宣傳組織要與業余團隊密切合作,依靠鄉鎮群眾的力量,開展活動本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初衷,使鄉鎮群眾文化工作能真正的讓老百姓喜聞樂見。
另一方面,鄉鎮群眾文化的發展還可以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贏。在我國,大部分鄉鎮群眾文化的建設資金都來源于政府投資或百姓的集資。在新時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農家樂”、“鄉村旅游”等活動應運而生。一些鄉鎮抓住這個機遇,積極開發本土資源,發展其住宿、餐飲等相關服務,不僅開發和宣傳了當地文化也為本地人民帶來豐厚的收入。例如在陜西省西安市終南山一帶的鄉鎮,或是鄉鎮招商引資或是村民自建服務站點開展“農家樂”等服務。
十八大的順利召開表明了我過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在這樣一個新時期下,要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鄉鎮群眾文化的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1]江秀兵.談基層群眾文化的現狀[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1期.
[2]張憲光.談基層群眾文化的現狀與發展[J].今日科苑,2008年08期.
G240
A
1005-5312(2014)17-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