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強
(江蘇 宜興 214201)
關于建筑中水的探討與研究
吳建強
(江蘇 宜興 214201)
本文概述了國內外建筑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及現狀,以及中水處理的工藝,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建筑中水;發展現狀;處理工藝;發展趨勢
建筑中水系指建筑物內排放的各種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它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間,叫中水。中水主要用于廁所沖洗、園林灌溉、道路保潔、汽車沖洗、噴水池以及冷卻設備補充水等。它是第二個水資源系統。
(一)國外中水回用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外建筑中水回用系統已能達到較好的節水效果,不同類型住宅商業小區的節水率已達到70%;研究單位的節水率達40%;居民住宅區的節水率達30%。
以色列早已將水資源循環使用作為基本國策,全國污水處理總量的46%直接回用于灌溉,中水回用程度高居世界第一。美國目前的中水回用已處于大規模生產應用階段,城市污水處理等級基本上都在二級以上,處理率高達100%。日本的中水回用早在70年代時就已初具規模。雙管供水系統應用普遍,新建的政府機關、學校、辦公大樓等公共建筑物基本都設置了中水道。
此外,法國、俄羅斯、西歐、印度、南非等國的污水回用工程也比較普遍。他們在利用中水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
(二)我國建筑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1.我國建筑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我國中水回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其中建筑中水回用自1984年至今發展迅速:1984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二次室內給水排水技術交流會中出現了清華大學王繼明教授的《日本中水技術》文章。之后我國開始學習、引進日本中水技術,進行中水回用工程試點研究。1987年,北京市頒布了《中水設施建設管理試行辦法》。90年代中期,我國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中水回用工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約15-20年。2000年,中水回用被正式寫入“十五”規劃綱要,就此全國開始啟動中水回用工程,大力開展節水和污廢水資源化的工作。2002年,新國標《建筑中水設計規范》GB50336-2002發布,標志著建筑中水回用進入了全國推進的新階段。
2.我國建筑中水回用現狀。目前,我國中水回用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北方一些缺水城市,如北京、天津、青島等已把中水回用列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在北京、天津許多居住類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均要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系統,將沐浴、盥洗、洗衣等優質雜排水收集處理后回用于沖廁、綠化、洗車等。
1.水量調節。由于建筑生活污水是不均勻排放的,而中水工程的水處理單元要求水量恒定。因此,常用污水調節池來保證水量恒定。
2.生物接觸氧化。利用水中微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的氧化作用,降減污水中有機污染物,使污水達到一定程度凈化。
3.混凝反應。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混凝劑與水中雜質或膠體發生凝聚、絮凝作用,產生易于自然沉淀的絮凝物,便于污水澄清。
4.沉淀。上述混凝反應后的污水,會產生較大粒狀絮凝物,使其靠重力沉淀去除,以便大量降低水中污染物質。
5.過濾。生活污水無論是經過微生物處理法,或混凝、沉淀等物理、化學法后都要經過過濾才能達到中水質標準。過濾法不僅能去除水中懸浮和膠體雜質,而且還可利用過濾層中濾料作為微生物載體,又能起到去除細菌、病毒、臭等作用。
6.消毒。生活污水常存有大量可致病的細菌、寄生蟲病毒等,雖經過有關水處理單元后,已降低了可致病細菌等的含量,但尚達不到中水水質標準,還需進行消毒處理才能達標。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化消毒法,臭氧消毒法和紫外線消毒法等。
1.隨著建筑中水處理技術的不斷完善,能夠使處理出水的水質穩定達標,不產生剩余污泥的生物處理工藝或投資少的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等新型工藝將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這種改進后的中水處理技術不僅能夠在污泥減量的基礎上降低運行成本,還能減少原始工藝對周邊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2.隨著公眾對中水認識程度的加深,建筑中水將為更多的人接受并使用。同時,中水的水質能夠達到使用標準,不具有衛生安全隱患。人們能夠接受中水,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將不只局限于北方缺水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3.隨著我國綠色建筑的實施逐漸規范標準,建筑中水回用將廣泛用于新型建筑,中水也將由“管對管”的直接使用趨向間接使用。中水回用是提高綠色建筑節水率和非傳統水利用率的重要途徑。同時,建筑中水間接回用于景觀水體不僅可以避免“管對管”使用時造成的誤接污染,降低回用風險,提高公眾對中水的接受性。
建筑中水系統是城市第二個重要的水資源系統,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有關法規制度逐步健全,水資源管理監督手段的進一步加強,公民節水意識的進一步提高,中水利用必將在各地形成規模,發揮出重要的環保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1]高偉紅.淺談建筑中水回用的發展歷程及技術措施.江西建材,2006,04:44~45.
[2]張林妹,胡彩霞,杜鴻,張衛華.中水回用現狀與發展前景.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01:1~3.
J59
A
1005-5312(2014)17-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