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周沁心 周嘉玲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聯想集團企業文化的思考及建議
周 丹 周沁心 周嘉玲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聯想自1984年以來,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更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斐然成績。這些佳績的取得,與其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屢屢勝出的基因。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為聯想積淀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本文從聯想集團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入手,結合聯想集團發展的現狀,深入分析企業文化發展對其經營管理的影響,并且結合所學理論,對其未來的發展及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建議。
聯想;企業文化;經營管理;文化建設
在過去的25年里,秉持“產業報國”的理想,聯想控股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化道路;立足中國本土市場,在和國外企業競爭中取勝,促進了民族IT產業的發展;成功實施了國有股份制改造;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隊伍,探索出以“管理要素”為核心的具有聯想特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成為核心競爭力。
聯想集團的奮斗目標。聯想集團將為客戶提供服務、信息技術及工具,從而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簡單便捷、多姿多彩;聯想集團將為員工營造良好的環境,完善其職業發展空間,以便提高員工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聯想集團將采取一系列措施,維護股東的長遠利益;聯想集團將致力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以及和諧發展。
聯想自1984年以來,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更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斐然成績。這些佳績的贏得,與其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屢屢勝出的基因。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為聯想積淀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聯想,以柳傳志等為代表的創業領導人的價值觀是聯想文化的主要來源,柳總是聯想價值觀的輸出者與文化基因締造者。在聯想的歷史上,聯想文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自發形成階段,二是主動設計階段,三是戰略設計階段。
(一)第一階段——初步形成
第一階段,從1984—1990年,是聯想企業文化自發形成的階段。這一時期,聯想跟大多數處于創業期的企業一樣,首要是解決生存問題,文化還沒有作為一個戰略問題提到主動設計的高度。聯想在創業之初形成的是“生存文化”,企業文化的特征主要是敬業和危機感。以柳總為首的創業領導人自身的價值觀,種下了聯想文化的初始基因。
(二)第二階段——逐步發展
第二階段,從1990—2000年,是聯想文化的主動設計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企業外部競爭更加激烈,大量新員工的進入讓團隊的核心思維和價值認同出現了多元化,聯想內部也面臨管理上的挑戰,公司開始有意識地將企業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一階段,聯想逐步形成了“求實進取”“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體系。
(三)第三階段——漸趨成熟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是聯想文化系統化的戰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聯想形成了母子公司體制下的“根文化”與“亞文化”的概念,“根文化”是聯想25年發展形成的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超越行業特點的,為每家公司共同堅守和奉行。“亞文化”則是各子公司結合所在行業、雇員的不同特點發展起來的、具有自身特色企業文化。
(一)用更包容的心態發展企業文化——對于PM365失敗引發的一些思考
在聯想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關注自己的主營硬件業務之外,還通過合資、注資等方式進入了軟件、互聯網等多個領域。但包括聯想冠群和FM365在內的合資企業都失敗了。而在聯想內部進軍的軟件領域的事業部同樣沒能逃過失敗的命運。
昔日曹操有云“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我看來,在聯想的發展歷程之中,也許缺少的正是這樣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確實,在吸引人才的過程中我要關注人才對于企業文化的融入程度,但是,使得企業員工得以同化并不能很好的促進企業向前向上的發展,在聯想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取精去粕,吸收其他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優良部分,促進本企業發展,同時,也要大膽的吸收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員工,使企業成為一個強大的創新型企業,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改善“重實輕虛”的文化理念
聯想的一種文化觀念——重實輕虛。指的是聯想人非常重視具有硬指標的業務,像做產品、研發、資財類工作等,而很輕視比較軟性的工作,像企劃、策略、文化工作等,認為這些工作很“虛”。但是在聯想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恰恰是這些“虛”的工作沒有得到重視,才導致聯想犯了許多方向性的錯誤。
總的來說,聯想文化就像它宣傳的那樣,是一種務實、講實效、講誠信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可能只適用于當下聯想的發展,但是長遠來看,聯想還是要做出一些改變。企業發展必定面臨著企業的轉型,聯想必須正視這一點,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倡導全面性——虛實共進。將技術與理論并重,進行不同階段的企業定位,促進其發展。
[1]黃珍,李彥,施偉鳳.中國特色企業文化——縱觀聯想企業文化有感[J].商場現代化,2008(12).
F27
A
1005-5312(2014)17-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