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紅
(七臺河市金沙林場,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科學發展是林業經濟的支撐點
湯衛紅
(七臺河市金沙林場,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科學發展觀絕非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它的內涵與外延十分豐富和廣闊。它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總的看法與觀點,是理性感悟的升華,是對人類長期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科學發展;林業;支撐點
理論用來指導實踐,不是用它來粉飾、裝扮現實。再好的理論,如果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之,也沒有實際意義。因此,學習科學發展觀,要花大力氣,費大功夫,結合實際,潛下心來,深鉆細研,才能系統、全面、完整領會精神實質,知其真諦之所在。由此看來,科學理論只有通過掌握了它的人,才能產生力,而這種力正確、正義的運用,才有益于社會。人們常說科學是把雙刃劍,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可能被傷害的一面。
作為當代林業企業的建設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迫在眉睫,不容怠慢。企業的宏觀調控與具體管理措施,各部門、各行業問題的調節,企業與國家大氣候的銜接與適應,如何對應市場形勢的變化,都要做出科學的決策。而這些工作的大前提,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宏觀調控可以制約、影響下面的走勢,而下面發生的變化也可以使上面知微見著,在實際工作中,密切關注事物的多重性、突發性,多方位觀察,掌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爭取主動性,方能勝券在握。
林業企業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陷于困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索取太多,消大于長,違背了科學發展觀。因此,林業當今過上艱難的日子也不足為怪。林業企業管理者舉步維艱,但又不能停步,停步是沒有出路的。要花費比其他企業大數倍的力氣和心血來經營這塊園地。只有用科學發展觀進行科學的規劃,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多年來,林業企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大搞多種經營,以及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資助,有了幾分生氣,天然林得以繁衍生息,人工林長勢茁壯,對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巨大作用,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區要有科學的發展,就應有科學的回報。林區發展不能失衡,科學發展觀是不可缺少的支撐點曾是建國初期的四大產業并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國林業,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陷于危困;由于無序經濟的干擾,物價上漲,給林業經濟活動、林區社會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導致債臺高筑,難以為繼,無異于雪上加霜,至今仍未走出窘境。國家雖然有部分資助,也難有回天之力。林業職工每月平均工資不及北京、上海的“低保”多,尷尬局面可見一斑。因而,林業生態效益補償社會化這個新穎而又陌生的提法自然浮上水面,也就不足為怪。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林業生態效益補償社會化的提出,正是遵循這一法則,體現著必然的因果關系。
林業生態效應全社會受益。據專家考證:一棵活樹的綜合效益遠比鋸倒造材的效益大一倍甚至幾倍。它的表現是多方位的。一是凈化空氣;二是涵養水源,有利于水土保持,抵御干旱和洪澇;三是阻擋風沙,調節氣候。森林的功效遠不止這些。保持好森林迫在眉睫。如果沒有森林,不要說小國,就像我們這樣大的國家,后果也不堪設想。而我國的森林很大一部分是人工林,即使天然林,也大部分進行了人工撫育。因此說,我國森林現有狀態,是林業廣大職工心血的結晶,辛勤勞動的成果。而享受這種成果的卻是全社會的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群。如此看來,林業戰線的艱辛付出難道不應該得到應有的回報嗎?
“天保”資金和育林基金杯水車薪。1998年的一場大水,國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撥出專款,補貼林業。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這筆款項很難滿足需求。個別地方為了度日,竟花掉了錢,又毀了林,一槍兩眼,形成惡性循環。加之采伐量的銳減,育林基金也隨著驟降,因為育林基金由每立方米木材中提取,使得育林費用捉襟見肘,每況愈下。多年欠下的營林老賬未還上,又欠下新債,這也是不鮮見的事實。很顯然,這種根據采伐量提取育林基金的管理機制已不適應振興林業的需要,除舊布新勢在必行。
替代產業資金嚴重不足。多年來,林業形成的“獨木”支撐的經濟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可憐的是,“獨木”糊口尚有困難,哪里還顧得了其他?一些替代產業雖有出路,可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苦于資金匱乏,未能如愿以償。偶有成功之例,也是鳳毛麟角。招商引資雖是好辦法,能夠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但往往是遠水不解近渴。解決資金,時不我待。
資金缺口大,國家也無力全部承擔。林業企業的資金缺口是全方位的,從職工的基本工資到企業正常經濟活動的運行,處處舉步維艱。林業職工現在絕大部分都保留著檔案工資,盡管物價連年上漲也無法兌現。如果再拿出相應足夠的資金來經營森林,開發替代產業,簡直是異想天開。國家財力也有限,很難全部解決。那么,作為全國人民重要福祉之一的森林,全社會有義務承擔責任。鐵路的道口費尚能波及社會的一大部分,何況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森林。
綜上所述,要想徹底拯救林業、沖出重圍,理應倡導并實行林業效益補償社會化。全社會各行各業都要拿出一部分資金,補償給林業,制定長效機制,用以林業生態建設和提高林業職工生活,改變國家單一撥款的做法。只有如此,林業方能生存、發展有望。
S7-9
A
1005-5312(2014)17-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