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男 馬鳳蘭 吳賢珊 鐘良慧 陳蘭
[摘要] 目的 探討助產士對產婦進行一對一全程陪伴對產婦分娩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產科分娩的產婦12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產婦實行正常的護理人員輪班制度,而實驗組產婦則由助產士進行一對一全程陪伴,協助產婦分娩,待產婦分娩結束后比較兩組產婦出現分娩并發癥的比例以及對兩種護理方式的滿意程度。結果 實驗組產婦分娩后出現疼痛、產后出血、異常產程和負性情緒、胎兒窒息以及早產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實驗組產婦的滿意率卻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產婦實行一對一全程護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產婦并發癥,更有益于胎兒的健康分娩,提高產婦滿意度,有利于母嬰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可適當臨床推廣。
[關鍵詞] 助產士;一對一;分娩;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0-0112-03
分娩結局作為衡量產婦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受到產婦和產婦家屬的重視,稍有不慎,極易引起醫患糾紛[1,2]。臨床發現,產婦分娩之后,由于各種原因,產婦產后出血、疼痛難忍、胎兒窒息的情況時有發生,給產婦帶來較大痛苦,影響其正常的術后恢復,也不利于胎兒的健康成長,因此一種優質的分娩護理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3,4]。為有效改善產婦術后分娩質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保證胎兒健康發育,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嘗試將助產士一對一全程護理應用于產婦的正常分娩中,取得理想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產婦12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a例,實驗組產婦年齡21~33歲,平均(25.03±2.43)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3±1.02)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0~34歲,平均(24.79±3.12)歲,孕周36~40周,平均(38.89±1.21)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經過排查,兩組產婦均無一例其他疾病癥狀。我院事先報送醫療道德委員會批準,所有參與此次研究的人員均簽署自愿書。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傳統的助產士交接制度,即根據交班制度,由幾名護理人員同時負責一名產婦,而實驗組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采用助產士一對一全程護理,即專門有一名助產士負責一名產婦的分娩的全部過程,具體操作如下。
1.2.1 入院指導 待產婦入院時,產科的護理小組就開始對產婦進行分配助產士,并由此刻開始,由這名專門的護理人員負責這名產婦的全部分娩過程,首先,助產士幫助指導產婦或者產婦家屬辦理住院手續,并陪同產婦進行身體檢查,整個過程護理人員以耐心、細致的態度給予指導,對于產婦的疑惑應給予詳細的解答,以此取得產婦的信任,消除陌生感,建立互相間的信任感。
1.2.2 心理護理 由于產婦對于分娩相關知識的不了解,極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情緒,特別是對于初次待產的孕婦,此種現象更為常見,因此,護理人員應留意觀察產婦的平常情緒和細微動作變化,并結合運用“認知療法”加強和產婦的心靈溝通,嘗試了解產婦的擔憂,并給予正確的解答,期間護理人員要將分娩過程以及注意事項向孕婦詳細說明,做好安全宣教,以消除產婦的緊張情緒。
1.2.3 睡姿及飲食指導 在產婦術后,由護理人員將產婦推回病房,對產婦的正確睡姿給予指導,所有產婦去枕后呈平臥狀,當產婦有翻身等活動時,護理人員要在身旁予以協助,叮囑產婦多喝水,同時準備容易消化的營養食品,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
1.2.4 按摩輔助 若產婦出現疼痛難忍的癥狀,指導產婦做深呼吸運動,并幫助按摩腰腹部,減輕疼痛,避免過度消耗體力,每小時詳細記錄產婦的生命特征,如果發現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匯報,直至產婦出院。
1.3 觀察指標
首先,在臨床上以妊娠結局的的優良作為衡量兩種護理方式的標準,妊娠結局分為產婦和新生兒兩個方面。產婦分娩后出現出血、疼痛以及產周異常的情況較為普遍,產婦的不正常分娩會給新生兒帶來較大影響;待新生兒生產后,對嬰兒進行臨床檢查,檢查嬰兒是否為早產兒以及是否出現窒息癥狀[3];其次,測量產婦產后2h出血量。采用稱重法對所有產婦術后放置統一護墊,出血量=(護墊重量-干凈護墊重量)/血液密度,在此次研究中,血液密度以1.05計算,結果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描述疼痛量表(VRS)對兩組患者產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得分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輕,以此作為衡量妊娠質量的重要指標[4];再次,我院自制護理措施滿意度調查表,對產婦進行兩種護理方式的滿意度調查,滿分100分,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維度。滿意:問卷得分80分以上;一般:問卷得分60~80分;不滿意:問卷得分60分以下。最后,采用國際上流行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干預前后測評,得分以(均值±標準差)表示,將測評的粗分×1.25=標準分,標準分>50分者即可以確定為焦慮狀態或抑郁狀態,比較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的得分情況[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產婦的滿意率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而術后出血量及疼痛程度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護理方式分娩質量比較
產婦分娩結束后,統計兩組產婦的產后并發癥的發生以及新生兒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實施一對一全程護理方式的實驗組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明顯優于使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種護理方式分娩質量比較[n(%)]
2.2 兩組產婦產后2 h內出血量和疼痛程度比較
2 h后對兩組產婦進行出血量統計,結果發現,采取一對一全程陪護的實驗組產婦出血量及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有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術后2 h內出血量、疼痛程度情況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滿意程度情況對比
研究表明,實驗組58.33%的產婦對一對一全程護理模式持滿意態度,3.33%的產婦有不滿意情緒,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程度比較[n(%)]
2.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情況對比
生產前后分別對兩組產婦進行焦慮抑郁情況調查,經過研究發現,兩組產婦在分娩前都產生明顯的負面情緒,且無明顯性差異,而之后兩組產婦經由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分娩,之后再次對兩組產婦進行焦慮抑郁情況調查,結果發現,經過一對一全程陪伴的實驗組產婦的負性情緒緩解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情況比較(x±s,分)
3 討論
傳統的產婦分娩護理模式是根據護理人員的交班制度,分別由不同的護理人員負責同一產婦的生產,經過臨床實踐證明,術后產婦出現疼痛、出血等并發癥的比例較高,新生兒極易出現窒息,分娩質量不高[5]。而助產士一對一全程護理模式將產婦的分娩過程看做一個整體,由一名助產士對產婦實行全方位、高質量的護理模式,克服了傳統常規護理模式的缺點,使整個護理過程更為人性化、人文化[7,8]。從本次研究看,實驗組產婦實施助產士一對一全程護理模式,如表1所示,產婦分娩后出現出血、疼痛、產周異常分別只有2人、3人、0人,而新生兒只有1例出現窒息、3例早產;而傳統模式下的對照組產婦出現出血、疼痛、產周異常分別有10人、8人、6人,而有7例新生兒出現窒息,8例早產。由這兩組數據對比看,實施傳統護理模式下的對照組無論是產婦術后并發癥,還是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明顯較實驗組都有較大差距,說明助產士一對一的全程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產婦分娩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而從產婦出血量看,孕婦產后出血是常見的并發癥,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產婦的精神狀態過于緊張,子宮收縮無力,從而使子宮不能很好地收縮和恢復,壓迫肌層血管及胎盤剝離面開放的血竇,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產婦進行一對一全程陪護,出血平均量為(112.47±38.15)mL,平均疼痛程度僅為(3.12±1.21)分,兩項指標明顯低于普通護理措施的對照組產婦(P<0.05),在患者負性情緒緩解方面,如表4所示,在患者剛入院分娩前,對兩組產婦進行焦慮、抑郁情況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組產婦在焦慮、抑郁方面的得分分別為(51.83±3.74)分、(47.33±5.91)分,而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得分分別為(50.81±3.13)分、(46.83±6.11)分,經過t檢驗可知,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焦慮、抑郁程度無明顯差異,分娩后出院前,再次對兩組產婦進行兩組不同模式下的護理干預,結果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焦慮、抑郁得分分別為(33.01±3.51)分、(31.83±6.2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助產士一對一全程陪護由產婦入院開始,其間都是由同一助產士對孕婦進行心理、飲食等全方位護理,醫患之間的關系較常規模式更為和諧友善,可以較大程度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使產婦處于精神放松狀態,從而使產婦在產后的出血量較少,更有利于產后恢復,因此不難推斷,實驗組產婦對一對一的全程護理模式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也是必然,如表3所示。
當產婦入院待產時,一般都伴有嚴重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9],而對醫院環境的恐懼和陌生,本身也加劇產婦的負面情緒,不利于胎兒在腹中的健康發育,而助產士的一對一全程護理模式,由產婦入院開始,從細節入手,極力建立和產婦間的一種信任感,消除陌生感、焦慮感;其次,在分娩前,助產士對產婦進行一些分娩基本知識的健康宣教,運用“認知療法”消除產婦的疑惑,樹立信心[10,11];在分娩后,護理人員對產婦的“一動一行”都給予輔助,極大緩解了產婦產后的不便;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分娩時我院嘗試將丈夫請進產房,陪同產婦生產,使產婦在關鍵時刻體會到家人的陪伴。
縱觀本次我院進行的產婦護理模式的改革,從人性化、人文化出發,克服了傳統護理模式的缺點,以產婦為中心,提高了分娩質量,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5-82.
[2] 張述霞. 一對一全程陪伴分娩助產的臨床探討[J]. 中國民康醫學,2010,22(4):420-422.
[3] 李金蘭,李印龍. 一對一全程陪伴分娩2040例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2):116-117.
[4] 黃小花. 導樂陪伴分娩在自然分娩產婦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6):121-122.
[5] 劉穎. 產前健康教育對產婦分娩的影響[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10):1380.
[6] 符林秋,鄭連娣. 實施溫馨工程將整體護理引向深入[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845-846.
[7] 陳娟. 童冠英. 人性化護理模式對促進產婦自然分娩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7):55-56.
[8] 佘翠萍,李漢群. 產婦心理狀態對分娩質量的影響程度與護理干預[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14):88-89.
[9] 周艷瑢. 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焦慮和分娩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83-85.
[10] 楊芝英. 助產士助產護理對產婦分娩質量的影響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7):43-45.
[11] 任秀瓊,楊康春. 全程護理干預對獨生女產婦心理狀態及分娩質量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2(1):111-113.
(收稿日期:201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