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郭向陽 張素梅 李豫
[摘要] 目的 觀察動態監測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細節及波動趨勢,為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臨床依據。 方法 采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對86例T2DM患者進行72 h動態血糖監測,并對第1日及第3日評估參數進行分析。 結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島素劑量調整前的(10.7±2.7) mmol/L 降至(7.9±1.6) mmol/L(P < 0.05);調整后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由(5.5±1.6) mmol/L降至(2.3±1.0) mmol/L(P < 0.05);胰島素劑量調整前后血糖的時間百分比均明顯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 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 < 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發生次數由1.6次降至0.7次(P < 0.05)。結論 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能詳細地顯示T2DM 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趨勢,輔助臨床醫師制定更為針對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動和低血糖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動態血糖監測;2型糖尿??;血糖漂移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0-0124-03
近年來,血糖漂移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危險性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1],但以往每日多次血糖監測反映的是折線式的“點血糖”,無法準確評估全天血糖漂移,也無法真實反映全天血糖水平的波動趨勢和方向,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可持續監測受試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本研究主a要采用CGMS 對86例2 型糖尿?。═2DM)患者進行連續72 h動態血糖監測,以評價患者的血糖漂移情況,了解動態血糖監測對臨床糖尿病治療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10月~2013年8月間我院內分泌科病房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44例、女42例,年齡21~76歲,平均63 歲,均符合1999 年WHO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并排除糖尿病酮癥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綜合征等危重病例及甲亢、皮質醇增多癥等其他可能影響糖代謝的疾病,研究期間患者病情穩定。根據動態血糖監測儀每天下載的數據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2 方法
1.2.1動態血糖監測 采用MiniMed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美國美敦力公司 Mini Med Inc),探測頭置入患者腹部皮下組織,通過檢測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來反映血糖水平,每24個小時可監測288個血糖數據,連續72 h[2]。同時,每天用血糖儀至少4次測指端毛細血糖并輸入至CGMS進行校正。
1.2.2 靜脈血糖及指端毛細血管血糖測定 葡萄糖氧化酶法(美國強生公司穩步血糖儀)。
1.2.3 動態血糖的評估參數[3] (1)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患者CGMS 監測24 h期間共288個測定值的平均值。(2)血糖的時間百分比(PT):根據200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低血糖診斷標準[4],統計患者血糖≤3.9 mmol/L(PT1)的PT,以及(3.9~7.8)mmol/L (PT2 )、≥7.8 mmol/L(PT3)的PT。(3)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CGMS 24 h內最大和最小血糖值之差。(4)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篩選患者24 h波動幅度>1個SDBG的血糖波動,根據第一個有效血糖波動的方向進行統計,MAGE為所有血糖波動幅度的平均值。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所有數據均進行單樣本K-S正態分布檢驗。正態分布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分析;偏態分布數據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P75-P25)]表示,相關樣本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見胰島素劑量調整后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為(7.9±1.6) mmol/L,明顯低于調整前的平均血糖值(10.7±2.7) mmol/L,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調整后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由(5.5±1.6) mmol/L降至(2.3±1.0) m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胰島素劑量調整前后血糖的時間百分比均明顯下降,PT1(≤3.9 mmol/L) 由0.8%降至0.3%,PT3(≥7.8 mmol/L)由(32.7±7.5)%降至(14.7±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胰島素劑量調整前發現的無癥狀性低血糖以夜間低血糖多見,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發生次數由1.6次降到0.7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不能及時發現24 h內各時段的血糖波動,更無法評估血糖漂移參數的變化。而CGMS可一天記錄288個血糖值,能及時發現低血糖(尤其是無感知的低血糖)、餐后高血糖、黎明現象,全面、客觀地反映患者各時段血糖水平,使治療更具體化、更有針對性。
諸多的血糖漂移的評估參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MAGE從設計原理到與氧化應激、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關系上,與其他參數相比均具有更多的優勢[5-8],因此被公認為反映血糖漂移的“金標準”。本研究胰島素調整后(第3日)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較第1日明顯下降,統計學差異顯著,提示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的輔助下,血糖漂移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CGMS不僅可以提供血糖譜特點和變化規律,經過分析能揭示常規血糖測定方法未能顯示的血糖漂移變化及波動趨勢[9],還可以得到血糖漂移的時間、幅度和原因等多種有效信息,結果有一定的預見性[10]。周建等[11]認為,無論對點時血糖還是對血糖變化趨勢的反映,CGMS均有較好的準確性。本研究表明,動態血糖監測能較詳細地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特征,對擬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臨床依據。根據CGMS監測結果來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活動和治療進行調整,使治療更加個體化。
綜上所述,在相同條件下,不同的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均可實現血糖達標的目的,但動態血糖監測控制血糖漂移的效果更明顯,血糖達標所需時間更短,血糖波動更少,可減少住院時間,且容易發現無癥狀性低血糖,更好地保證胰島素強化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賈偉平. 血糖波動與靶器官損害[J]. 中華醫學雜志,2006,86(36):2524-2526.
[2] Mastrototaro J. The MinM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J].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1999,12(Suppl3):751-758.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09年版)[J].中華醫學雜志,2009,89(48):3388-3392.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efining and reporting hyglycemia in diabetes: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J]. Diabetes Care, 2005,28(5):1245-1249.
[5] Monnier L, Mas E, Ginet C,et al.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 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JAMA,2006,295(14):1681-1687.
[6] Zheng F,Lu W,Jia C,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ucose excursion and the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J]. Endocrine,2010,37(1):201-208.
[7] 康怡,陸菊明,呂朝輝,等. 不同糖調節人群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分析[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09,1(1):19-24.
[8] 卞華,高鑫,高鍵. 住院糖尿病患者β細胞功能損傷與血糖波動的關系[J]. 中華醫學雜志,2009,89(10):664-668.
[9] Steil GM,Rebrin K,Mastrototaro J,et al.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glucose during rapid glucose excursions with a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 Diabetes Technol Ther,2003,5(1):27-31.
[10]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10):582-590.
[11] 周健,包玉倩,馬曉靜. 2型糖尿病患者頻繁靜脈取血法實時動態血糖檢測的準確性評估[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9):523-528.
(收稿日期: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