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菊芳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縱觀我們現行的數學教材,有許多地方(特別是例題圖、習題圖)都體現出了編寫者非常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和情感體驗。但教材畢竟是靜止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努力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便于參與的數學活動,力求做到“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一、聯系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讓學生接納知識更自覺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涉及人們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出發,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比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了“折扣”這一內容后,我們學校正好開展大課間展示活動,班級里要買獎品獎勵學生,于是我就讓學生說一說怎么買,算一算要多少錢:
某商店有一種練習本出售,每本零售價0.5元,一打(12本)售價5元,買10打以上的,每打還可打九折出售。
(1)我班有47人,每人需要一本的話,最少付多少元?
(2)六年級共有230人,每人也買一本的話,該年級集體去買時,最少付多少元?
當我把這道緊密聯系生活的數學問題讓他們解決時,他們興趣陡增,完全沒有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每人都馬上投入到了小組討論中去了,不多一會兒,同學們就用他們學習到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道問題輕松地解決了。這種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和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問題,學生在解決后體驗到了數學與周圍世界的聯系和作用,我明顯感覺到了他們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增強了,也更愿意學習數學了。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更主動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數學家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應注意的是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平時就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為自己的生活服務。例如:學了有關的數學知識后,讓學生量量自己的身高,比比體重,算算每月家中的生活費用,本班的成績優秀率、平均分,用比例尺知識畫一畫學校操場的平面圖、用利息知識算算儲蓄的利息……;這種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練習,會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數學”,也更愿意學習數學。記得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加法”、“乘法”有混淆,因此我特地在教室里布置成了幾個售貨亭,設計了一個“買學習用具”的數學活動,比如“一本練習本2元錢,買3本練習本要多少錢”、“一本練習本2元錢,一把學生尺3元,各買一樣共要多少錢”,通過真實的“買賣文具”的過程來感悟到底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領悟到解決應用題不是憑簡單的猜測用“加法”做還是用“乘法”做了。課后,小朋友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我們學習了乘除法應用題,買東西算價錢快多了,原來學數學有這么多的好處呀!”
三、走入現實生活進行探究,讓學生學習更扎實
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是生活經驗。因此,教學中要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有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
面積單位“公頃”,雖然是實際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可它離我們學生很遠,就算是成人,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馬上說出1公頃的實際大小。想想自己小時候學習這一知識,教科書上這樣描述:“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讀了一遍,沒過多久,我就忘記了這一知識。
現在我作為一個老師,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這一知識了。我帶著孩子們,來到了操場。站在操場中間,我先讓同學們猜猜操場的面積,有的同學信口開河,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聽著孩子隨口說出的數據,我對這次帶著孩子們來操場上學習“公頃”的做法,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開始測量了,操場的長大約長80米,寬約50米,它的面積大約是4000平方米。有了操場面積的概念后,學生就知道1公頃大約是我們操場兩個半那么大。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都不由自主“哇”地發出驚訝聲:1公頃有這么大呀!
有了1公頃大小的感受,我又讓學生猜猜我們東校區的面積,學生估了估,說大約是3公頃左右。很湊巧,校門前正好有關于東校區的介紹:我們東校區建筑面積約為1.25公頃,占地3.1公頃。看了這樣的介紹,學生對公頃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這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看來,只要我們老師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給學生提供從生活中學,并能把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機會,就會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他們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