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元鳳
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思維是小學數學的教學本質。人的思維主要體現在創新性、發散性和靈活性等,所以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種合作學習、獨立思考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給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從而提高學生思維創新力和靈活性。筆者長期從事一線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析數學思維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一、培養數學思維的必要性
不同學生的數學能力由于先天、教育環境差異等原因存在著巨大差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課堂教師講課后,能夠快速接受并且能夠熟練應用,解決相應問題,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新知識。有的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在接受新知識時存在困難,無法自己理解,常常依靠死記硬背,并且無法對知識進行遷移,面對問題時沒有頭緒。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要高度重視學生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所以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中的體現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知識講授和解題技能與數學思維進行結合,這是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中的體現。教師并不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講解,更要著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素質,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忽略了數學思維,會使學生養成不良學習習慣,如不能準確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對新知識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等,對學習產生倦怠感。
數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還有其他方面,如學生的判斷力、總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判斷力,即學生利用自己的數學思維在教學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教師或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即在教師所講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行總結概括,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力和發散力。
三、培養小學學生數學思維的相關措施
在小學數學教育的課程標準要求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遷移利用能力、推理和總結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因此,若在小學教學中始終貫徹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有如下幾個相關措施。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導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內角時,教師可以營造一中教學情境,使學生找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出其中任意一個角的度數,老師能夠瞬間講出其余三個角的度數,并要學生進行求證,發現老師所報角的度數準確無誤。這時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老師能夠瞬間講出其余三個角的度數,為下面所講平行四邊形內角奠定了基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2.恰當設置教學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所以恰當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明確解決問題的方向,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完成教學目標。所以在課堂上,老師進行精心恰當的提問,可以使學生瞬間集中注意力,提高大腦運作效率和學生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最大公約數時,可以設計提問:為什么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包括共同的約數,什么是互質數,兩者有什么區別?在教學過程中,互質數和最大公約數是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這樣由簡入難的設置提問,可以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挖掘和深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本質和內涵。以后學生再面對相似問題時,可以進行自主思考,迅速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3.學生和教師自主溝通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否則,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難點,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只有教師和學生積極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完成基礎知識內容講授后,可以通過設置練習題和綜合題,將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知識體系體現出來。并且從多個角度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將新舊知識聯系總結起來,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后,可以將分數和運算方法中的除法進行比較,使學生發現兩者的聯系,分數和除法的基本性質有許多共同點,教師講解總結共同點后,可以使學生將兩者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小海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