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艷
新課程要求建立活躍、互助學習、具有創新思維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教學(特別是低、中年級教學)中,教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關注到教具的積極作用,“課標”在“實施建議”第四部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將教具列為五種教學資源之一(“環境與工具”),指出了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教具對于教學的輔助作用是相當顯著的。
舉例來說,幾何知識的教學對于教具的需要就很突出。學生的空間觀念,通常只有讓學生親自擺一擺、拼一拼、說一說、畫一畫,才能形成直觀印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進而形成明確的概念。教具的使用,不但可以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程度,而且符合兒童認識規律,有利于新知識的獲取和掌握。學生親手操作的效果是空洞的說教遠遠不能達到的。我認為,即使是在人們眾口一詞地推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今天,教具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取代的。況且數學教具的制作與采集也并不困難,小學數學的教具,在生活材料中擁有廣泛的資源。鑒于這些理由,我認為,在每次新課之前,我們不妨自查一番,你準備了相應的教具嗎?
教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能讓學生充分感知,并且上升到理性認識
小學生的知識面少,理解能力差,在獲取新知識的時候就要通過動作、圖像、聲音等感知事物表象,從表象中抽象出概念和規律,為了提高表象的清晰度、學生的感知力,并力求充分全面,就必須發揮多種感知的協同功能,使學生動眼、動耳、動手及動腦,讓學生在激趣中思維。感知正確的,排除錯誤的,使學生自主辨別正誤。例如,在五年級的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就要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模型進行對比。先讓學生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作出底邊上的高,然后用剪刀沿高剪破。剪得的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看他們能拼成什么圖形,結果拼成了長方形。然后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面積一長×寬)推導出平形四邊行的面積公式(底×高)。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很容易就能利用舊知識推出新知識,讓他們非常具有成功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了新知識。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先天的智力因素,還依賴于多種后天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引導。小學生好動、好玩,注意力易分散,教具的使用符合兒童的這些心理特征,讓他們在樂中學,在學中尋樂,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他們自覺的學習。例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可把學生分成每四人一組,每人發相同的幾塊積木玩具,讓明白,兩個乘數之間分別表示什么。四個人一共有多少積木,顯而易見。老師繼續組織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試著5人、6人、7人……組合,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這種讓學生自主、互助的教學形式,不但學生不厭倦,而且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通過自制教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盡量自己制作簡單、直觀的教具,讓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預習時,也要自己制作教具,制作好后與老師相對比,看看有那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看看那些更適合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還使學生養成多動腦、多動手的好習慣。比如:在小學數學練習課中,小學二年級三冊數學練習冊第25頁,拓展與探究:采用的教法是實踐操作與理論相結合。(1)導言:用80克和30克兩個量米器,從米桶里量出10克米。怎樣量?請同學們說一說。(2)學具準備與制作:布置學生帶好方便面桶、牛奶盒、方便袋、沙子、剪刀等;教師帶好天平等器材;教師幫助學生自制好容器(大于90克容器一個,標準80克容器一個,30克容器一個)。然后讓學生分組操作。
推出算理:量3次30克,共90克米,再倒入80克的量米器中,剩下的就是10克米。
得出算法:30+30+30=90(克)90-80=10(克)
同學們在猜猜、做做中體會到了學習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從而使他們樹立信心,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了學習能力。同時應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制作各種學具,對特別愛好者要給予重點培養。
總之,教具的使用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具,做好使用前的指導,對學生教具的使用必須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給以具體明確的指導。在教具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發現操作上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矯正;要重視操作后的小結,幫助學生回顧教具使用和操作過程,也能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對其中觸及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提煉和躍升,使學生的感知和認識逐步由直觀引向抽象,使教具用得其所。這樣便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對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上可知,教具制作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堂課的成功或失敗。如果教師大膽讓學生去嘗試制作教具,應該更能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一方面可培養鉆研能力,另一方面可培養創新能力。這對小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楓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