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然而,據調查了解,寫作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卻是件頭疼的事兒。為何呢?怎樣才能讓學生獲得開啟寫作之門的“金鑰匙”,喜歡上寫作呢?下面,我就來談談幾點小看法!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記住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正所謂“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在學生初學寫作時,我覺得沒必要大談特談寫作技巧,相反你要做的事是讓學生對寫作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經歷的事,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對學生這樣說:“我們每一次寫作并不是純粹地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要讓你們記住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學生便會如釋重負,興趣高漲,即刻在腦海里搜尋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下面與大家分享一段美文:
于是,我決定給小狗上課。首先把小狗抱到沙發上,再去找了根棍子當教鞭學著老師的樣兒,邊揮舞著教鞭,邊動情地上起“思想政治課”。盡管我講得口干舌燥,可小狗早就不耐煩,愛理不理的。你看,它一會兒鉆到桌子上,一會兒跳到椅子上,一會兒又跑到沙發上,根本沒有把我這個“老師”放在眼里,真是讓我又好氣又好笑。
二、加強閱讀,引導學生構建豐富的“素材庫”
農村的生活不像城市那樣豐富多彩,農村的孩子也不像城市的孩子那樣見多識廣。有時,也難怪學生們寫不出什么東東來。我深知多看些書,對于寫作肯定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好多學生對閱讀大都不感興趣。于是,我常常思忖著:如何改變現狀!在這幾年的摸索之下,總結出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來:
1.鼓勵學生多看報刊雜志。
現在大部分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有時讓他們談談社會上的新鮮事,或是國家大事,常常啞口無言,這就直接導致他們針對社會時弊發表觀點,僅僅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入,還哪來的一針見血。于是,在每一天的第一節語文課課前安排了兩三分鐘的讀報活動,內容不限,可以是國家大事,也可以是身邊的小事;可以是學習,也可以是軍事,或是娛樂……一次就一個同學,如此循環往復。無形中,學生們便形成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局面。
記得那一天,就有位學生念了以下一則新聞:
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就個人愛好,習主席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當時,我立馬又念一遍給學生們聽,意在鼓勵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閱讀,能長期地閱讀下去,使所有學生將閱讀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2.每上完一篇課文,我就推薦學生閱讀相關文章,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比如:學完了《山中雜記》第十篇,我就從網上搜索另九篇,并打印出來,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閱讀。這樣一來,在細細品味中,讓學生了解到冰心最喜愛的文學形式是散文,她的散文常給讀者一種近似抒情詩和風景畫的美感。母愛和童真的內容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筆清倩靈活,清新雋麗。也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原來生活處處皆作文。
3.堅持每兩天做一篇讀書筆記。
當然,對于做讀書筆記,我也有我的一套程序,學生須按部就搬。首先先把文章從頭到尾瀏覽一遍;再看第二遍時,邊看邊找出優美的詞句段,用不同的記號標出來,規定好詞10個,好句3句,好段1段;接著再分別將這些優美的詞句段一一抄寫在專門的筆記本上;最后,又把這些優美的詞句段反復朗讀3遍。
三、注重修改,引導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常言道:“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人妙耳。”可見,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習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領悟文章“入妙”之法。大部分學生也知道這個理,可是常常面對自己寫好的作文黔驢技窮,束手無策,怎么辦呢?這個時候,老師就得發揮“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首先,通過“望聞問切”診斷病因,讓學生“知錯”。即我先批改學生的文章,了解其優缺點,然后與學生一對一地交流探究,讓學生明白自己文章所存在的問題。其次,通過“化石點金”讓學生“改錯”。即針對文章所存在的問題,我引導學生回顧與之相關或類似寫法的所學過的課文,共商修改文章的對策。
下面節選自一位同學的原生態習作《游惠仙巖》中的一小段:
記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惠仙巖游玩。剛剛踏進大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兇神惡煞,著實令人嚇一跳。還有幾尊佛像,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站在他們面前,我忍不住想和他們交談。
當時我一批閱文章時,立馬就察覺此文內容空洞無物,缺乏對事物細致的描寫,僅僅是蜻蜓點水般地一概而過。當機立斷,我就請這位同學大聲朗讀習作,而后請他說說哪里需要修改。他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我立馬拋出了一個問題:“神態各異”一詞體現在哪?他連連搖搖頭,說:“我沒寫具體。”趁熱打鐵,我又問:“可是該怎么改呢?你可以回顧一下我們平時所學的課文。”這同學反應蠻快了,恍然大悟地說:“有了,這可仿照《秦始皇兵馬俑》一文中對神態各異的兵馬俑的描寫。”
下面是這位同學修改后的片段:
記得那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惠仙巖游玩。剛剛踏進大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兇神惡煞,看著,看著,我的小心臟差點就跳出來了。還有另外幾尊佛像站立兩旁,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慈眉善目,臉上堆滿了笑意,讓人忍不住要跟他打個招呼;有的低頭不語,似乎在思索著什么似的;還有的手持兵器,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站在他們面前,就好像站在活人面前,讓人忍不住想和他們交談。
當他再次把修改好的文章拿給我時,我不直接夸他第二次改得好,而是讓他比一比,說一說,哪一次寫得好?為什么?這同學立即侃侃而談:“第二次寫得好,能夠緊緊圍繞‘神態各異展開細致地描寫,使得文章富有文采。”經歷此次的“知錯”、“改錯”的獨特歷程,這一同學深知修改習作的重要性,漸漸地便養成了習慣。
因此,每一次寫作,我都是在根據班級學生寫作的不同層次做出不同發展等級的升格引領,多多面批,手把手地指導學生一步步地把每句話寫好,把每一段話寫好,把每一個場景寫得生動。特別是借助“重作”“反復作”等方法,達到寫一篇能達標一篇,最后能觸類旁通,會寫一類作文。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肯花心思,從細微處入手,著眼于大局,終能開啟學生寫作之門的“金鑰匙”。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光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