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林
當下,不少閱讀教學仍側重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感悟上,言語的表達形式、作者的謀篇布局等往往視而不見,學生的語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近日,江蘇省特級教師張學青在南通市小學語文培訓會上執(zhí)教的《三棵銀杏樹》讓我眼前一亮,“語用”這一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在這節(jié)課上找到了很好的落腳點。
一、關注細節(jié),感受言語的準確
【課例一】
師:瀏覽全文,看看有沒有寫銀杏樹生長緩慢這個特點。
(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你們是怎樣理解父親的話的呢?為什么說它生長緩慢呢?
生:父親小的時候是這么大,經過三十年的歲月,還是這么高大,表現它生長緩慢。
師:再注意讀讀這句話,是在說,父親小的時候這么高大,長大了還是這么高大嗎?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語,能丟嗎?
生:似乎。
師:你剛才把這個詞丟掉了,想想看能不能丟?
生:不能,因為“似乎”是好像的意思。
師:那是在說銀杏樹在不在長?
生齊:在長。
師:但它長得讓人——
生:感覺不到。
生:不易察覺。
師:你們瞧,作者用詞多么準確。我們說要把文章寫好,首先要表達準確。
【賞析】
名家之作,文質優(yōu)美,講究用詞,富有意蘊。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們文本解讀時應抓住這些妙詞佳句,帶領學生在課堂上玩味推敲,感受名家遣詞造句之功底,感悟詞語運用之精妙。學生品讀寫銀杏樹生長緩慢的句子時,忽視了“似乎”一詞。張老師敏銳地抓住該詞,引導學生再次潛心會文。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到此詞是“好像”的意思,銀杏樹好像三十年都不長,實際上它是不斷生長的,但人們沒有感覺到,足以說明它生長緩慢。學生在得“意”時,讓“言”準確性在心底生長。
二、兼顧形神,感受語言的張力
三、聚焦結構,觸摸篇章的秘妙
【課例二】
師:我們寫一棵樹四季的成長,一般會用什么順序來寫?
生:春→夏→秋→冬。(師在幻燈片上豎式演示,見下圖一)
師:那這篇文章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試著在講義上畫出文章的結構圖。
(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冬→春→夏→秋。)
師:文章寫到秋天就結束了嗎?再用心讀讀文章的結尾,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生讀最后一自然段)
生:文章最后說“三棵老樹又赤裸了”,這其實是在寫冬天。
師:你真會發(fā)現。所以說,這篇文章的結構特別有意思。(出示結構圖,見圖二)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季節(jié)?
(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生:從冬天開始,以冬天結束,前后呼應。
生:有人說是為了標新立異,吸引讀者眼球。
師:標新立異的背后也一定要有道理,不能光為了新而新。
生:從冬天到冬天,其實是寫了銀杏樹從“赤裸”到“生機勃勃”,最后又到“赤裸”,這里出現了一個輪回。
師:這是一個生命的輪回,不是在標新立異,表現了銀杏樹的生生不息。一篇文章是有思路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好作者是不會亂走的。讀文章時,我們要想想它的思路,再想想為什么這樣寫,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賞析】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本文獨特的寫作結構就是“一個秘密”。它一反常態(tài),沒有按學生所熟知的“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替順序鋪陳開來,而是從冬天開始,結尾處又回到冬天,形成了回環(huán)。表面上是首尾呼應,實則暗指銀杏樹生命的輪回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張老師精妙的設問,把學生引向未知,激發(fā)了求知欲;精巧的圖示對比,讓學生一目了然,拓展了思維空間。無痕之中,學生觸摸到了作者謀篇布局的“秘妙”,達到了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的效果。
語用教學就是要通過言語實踐讓學生“親歷”和“歷練”。整節(jié)課,教者一直基于語用的視角帶著孩子在言語實踐的世界走了個來回,“在閱讀中獲得了寫作奧秘的啟蒙”(管建剛語),給我們帶來了全新感覺,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語用可以讓文本解讀深廣,是閱讀教學的新視角,還原了言語學習的本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zhèn)壯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