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成
【摘 要】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不能盡快進入小學生的學習氛圍,給班級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同時也使整個教學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妨礙了孩子自身的進步、成長。要正確發(fā)揮學校,家庭的作用,引導孩子步入正常的學習軌道,適應學校生活,盡快做一名名符其實的小學生。
【關鍵詞】一年級;學生;適應;小學生活;途徑
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之前他們生活在一個五顏六色的童話世界里,每天的生活內容更多的是與同伴做游戲,他們個個活潑好動,而當他們來到小學,步入一個講紀律學知識的全新的世界里,不能盡快進入小學生的學習氛圍,給班級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同時也使整個教學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妨礙了孩子自身的進步、成長。如何使一年級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學習呢?
一、學校的教育是核心:
首先,學校是孩子身心、智力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環(huán)境是陌生的,周圍的同學、老師也都是陌生的,他們一時適應不了陌生的環(huán)境,在情緒上也顯得不穩(wěn)定,剛開始的幾天孩子的表現(xiàn)也許比較拘謹,聽話、乖巧,但過不了幾天,愛玩好動的天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而且是隨意的、不分場合的,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有什么不對。因此,孩子的入學教育必須要抓得扎實。記得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這就要求對孩子的常規(guī)教育一定要常抓不懈,新學期開始的一、兩個月里,要時時講、天天說,不厭其煩的重復,力爭讓孩子做到耳熟能詳,這才有可能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其次,明確課堂教學的嚴肅性。雖然現(xiàn)在的課堂與以前的教學方式相聯(lián)系,適時的給學生組織一些游戲。然而現(xiàn)在是課堂式的學習,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學習知識和發(fā)展能力。課堂的紀律規(guī)范和課后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剛入學的孩子還不能很快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上課不聽講,作業(yè)不認真寫,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難適應課堂學習。回到家里,爸爸媽媽問“今天老師講什么了?留的作業(yè)是什么?”他們常常茫然地無言以對。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另外一方面是缺乏傾聽的能力造成的,這種能力也是需要培養(yǎng)的。比如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成熟,所以要提醒學生在課前把文具用品放好,課后告訴學生下一節(jié)課的科目,便于他們準備學習用品。規(guī)范學生的課堂紀律,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很短的,要常常提醒學生坐坐好,仔細聽。也要利用各種辦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比賽、獎勵、游戲等方式。剛入學的學生的課堂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教師要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講,督促孩子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第三,要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對孩子的教育重心要因時而異。學著做人是根本,求知是基礎,這就要求老師、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抱著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不要以孩子一時的成績、個別事的結局是否理想,作為評價孩子的依據,要抓過程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
二、家庭的教育是根本:
首先,對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觀。現(xiàn)在的孩子多半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寵著,爸爸、媽媽慣著,使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觀念,個性都非常的強,但往往缺乏誠信、缺乏合作,受不了任何一點委屈。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入學后,一定要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盲目的聽信孩子的話,孩子一哭,就火冒三丈,不問青紅皂白就找老師,這是不理智的。要耐心的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幫孩子分析做的好的和不足的地方,表揚其長處,督促改正不足,并和老師平心靜氣的溝通,齊抓共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發(fā)展、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古人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而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孩子入學,接受正規(guī)的小學教育,以說明孩子該懂事了,應該教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規(guī)矩,不能聽之任之,或找各種借口逃避教育的責任,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我還小,有什么事,爸爸、媽媽會幫我的”,從而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
第三,孩子的家長對社會上的一些人或事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或者有些怨氣,這本是正常的,但要注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用不文明的言語或舉止來發(fā)泄,尤其是對老師的不滿,這將直接影響孩子對事物的認識,破壞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應有的地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讓教育走進尷尬的境地,那將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三、“懲戒”教育是輔助: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家中的寶貝,“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這也是家中長輩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家中的每一個人都圍繞著孩子轉,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晴雨表。孩子的意愿如果得不到滿足,立刻就是摔、打、哭、鬧,家中也就多云陰雨,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不正常的。
到了學校,在各種氣候的影響下,老師對孩子要有親和力,教育也是以鼓勵為主,從而使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沒有明確的認識,對老師言語上的批評毫不在意,幾乎轉頭就忘了,根本收不到警示、改正的目的。因此,“懲戒”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有效補充,中國古有“家貧出孝子,棍棒出好人”的訓言,雖然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在當今中國教育界,“洋思”教育經驗廣為宣傳,“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在每個教師的耳邊時常響起,但在這所學校,對犯錯的學生仍有“罰站、罰跑”等懲戒措施。在日本,小學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懲戒教育的例子比比皆是,更是明確寫入教育法規(guī),對違反校規(guī)的學生“可以用木條抽打腿部”等,這都說明懲戒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懲戒”不同與體罰,它的出發(fā)點是針對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具體的、直觀性的提醒,讓孩子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此家長、老師沒必要談虎色變。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年級教師除了多給新入學的孩子給予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之外,一定要正確發(fā)揮學校、家庭和教師的積極作用,引導孩子步入正常的學習軌道,適應學校生活,盡快做一名名符其實的小學生。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