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基本結構是多元的,并研究出人的智能(力)是由語言、音樂節奏、邏輯數理智能等九種智能(力)構成。我國語文教改的目標指向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教學理念。本文在于解讀分析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運用多元智能主要理念,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教改的辯證關系,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科學而合理地落實語文課改的新理念,意在提高語文教改效率。
一、新課改的目標指向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實現目標,需在教改過程中多借鑒現代教育理論,結合實際,把新課改的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現代教育理論中,多數學者較認可并推崇“多元智能(力)”理論,筆者學習運用多元智能(力)的觀點,探討落實語文教改中的新理念。意在請教于有真知灼見的同行和專家。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和特點分析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
傳統的智能(力)理論如“智商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等,都認為人的智能(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但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卻把智力界定為“個體用以解決或生產出一種或多種文化或環境所珍視的問題和產品的能力”,他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指出,人的智能基本結構是多元的,各種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認為人的智能(力)至少由九種智能(力)構成:⑴語言智能。⑵音樂節奏智能(力)。⑶邏輯數理智能(力)。⑷視覺空間智能(力)。⑸身體動覺智能(力)。⑹交往人際智能(力)。⑺自知自省智能(力)。(8)觀察自然智能(力)。(9)生命存在智能(待研究)。
根據加德納的理論分析,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除第9項“生命存在智能(待研究)”外,人的8項智能基本內涵為:
1.語言智能是指運用語言思維,表達和欣賞語言的能力。即口頭語言及文字語言的運用能力。由此可知,語言智能強項的兒童可以通過說話、傾聽、閱讀、寫作來學習。
2.音樂智能是指個人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節奏、單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邏輯數理智能是指有效地運算和邏輯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個體對事物間的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邏輯等關系,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進行思維的能力。
4.視覺空間智能是指對視覺性或空間性的信息感受能力。包括精確感覺物體或形狀在腦中形成圖像以及轉換圖像的能力,是人們生活學習的基本智能。
5.身體運動智能是人的身體協調、平衡能力和運動的力量、速度、靈活性等。表現為用身體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動手的能力。
6.人際智能(人格的外部發展)是指辨識與了解他人的感覺、信息與意向的能力,包括了辨別他人的心情、性情、動機與意向,并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7.內省智能(人格的內在發展)是一個人自知自處能統整自我情感與情緒的辨識與調整的能力。
8.自然觀察智能是指對周圍環境中的動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他事物進行有效辨識與分類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的理論主要特點分析
1.多元智能具有可教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通過恰當的教育和訓練可以使人的每一種智能得到發展。
2.多元智能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智能,每一位正常人身上都同時具備多種智能的潛質。
3.多元智能具有發展性:人的智能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得到開發和逐步加強。
4.多元智能具有組合性:智能之間是以組合的形式而相互發揮作用。
5.多元智能具有差異性: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沒有兩個人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組合。各種智能以多種方式對人發展起作用,人類在所有智能方面都有創造的可能。
三、多元智能與新教改理念的關系
教育要尊重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開發學生的智能強項,以優勢智能的充分發展帶動全面素質的完善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才是其發展的起點。因此教師必須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強項,使其發揚光大,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不斷強化。
四、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于語文課改實踐
(一)根據多元智能具有可教性特點,將對學生多項能力的培養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
新課改理念要求語文教學要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研究學生的學習拓寬了教學視野。比如,人際交往智能強的學生必然善于小組合作學習,自我認識智能強的學生則傾向于問題探究學習,情境學習更有利于自然觀察智能強的學生,操作性學習更適合身體運動智能強的學生。因此,針對學生不同的智能特點,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課程改革中發展屬于自己的智能。新課標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教學方式就是一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及綜合性學習。例如,指導學生制定自己的語文學習目標,明確語文學習對自己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學生才會主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教師要不斷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想像,啟發學生質疑,重新思考語文文本中前人的觀點。教師需引導學生分析傳統結論的正確與否,引導質疑必須是在原有知識和結論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盲目的懷疑。構建開放課堂。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自主學習環境,激發興趣,讓學生的心靈得以舒展。語文課堂教學要體現生活情趣,要盡量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為例,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當實際生活場景成為學生學習的源泉時,知識便不再枯燥而變成了學生喜歡的東西。
〈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
語文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的多項智能為目的。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各項智能的發展,剝奪了學生自由成長的精神空間。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理念,學生的八種智慧潛能可以通過各類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逐步培養起來。
1.根據言語智能的特點,宜采取綜合方式。如引入故事、課堂討論、錄音、寫日記、出版與交流等。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如將討論法科學地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如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教師可設疑:“除了曹沖的辦法,誰還能想出其他更科學的辦法去稱象?”來引導學生擴展思維,既煅煉了學生言語能力,又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2.根據邏輯數理智能的特點,語文教師可以用它來指導文本中涉及到的數理邏輯自然等內容的教學。在講解語文課涉及的人和事物的內容時,讓學生歸納人物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分析人、事、物與社會的因果關系等,都是對邏輯智能的應用。比如教學《趙州橋》一文,可以重點激勵學生思考“橋的設計在新建時預設的橋身傾斜度對此橋生命力的邏輯性和科學性”等。
3.根據空間智能的特點,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如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把各部分園林實圖制成ppt電子幻燈片,結合課文的內容邊介紹邊啟發學生思考,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空間形象思維能力。
4.根據動覺智能的特點,教師可根據文本內容,采用活動教學的方式。如結合文本中散文、游記等內容,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野外考察,親自動手動腦、積極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肢體及動覺的能力。
5.根據音樂智能的特點,教師可以此為指導設計以音樂配合語文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有效學習的情境。如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安排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配上與之相應的《明月幾時有》的音樂。就能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6.根據人際智能的特點,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探討共同與老師咨詢解決問題的方式,形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既能培養了學生的人際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取得進步。
7.根據自省智能的特點,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以反思的機會。如在語文課中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反省個人目前的生活與當時的差異,設想如果自己是課文中某位人物會怎么思怎樣做等,以培養學生自我省我的智能。
8.根據自然觀察智能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宜將語文課堂轉移到戶外,結合文本中相應的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美,或通過錄像、實物、動物和植物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自然、了解自然、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總之,多元智能理論為變革傳統教學方法與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多元的切入點。要求教師更新傳統的智能觀念,完善智能結構,把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語文課程的開發和設計中去。創設有利于學生不同智力表現的豐富的教學環境,針對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照顧到班級的每個學生的多能全面發展。以期達到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逐步提高語文教改效率。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朱慕菊.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首都師大出版社,2004.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徐光超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系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