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中學文學教育,已經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中學階段是實施文學教育的最佳時期。新課改肯定了文學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教學建議。本文擬對中學文學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意在提供正確有效的實施策略。
一、中學文學教育的現狀簡述
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普遍意識到文學教育的長期缺失和緩慢進程難以滿足個體成長、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追求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精神成長。對于個人,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于社會,文學教育可以傳承和凝聚民族精神,調節社會矛盾。因此,文學教育得到了語文學界的重視。進入新世紀,隨著新課改的進程,文學教育也逐步得以落實。200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規定要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011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堅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文學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能力。這就從根本上確定了中學階段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二、中學文學教育存在的誤區
文學屬于藝術范疇,藝術的價值在于個性,在于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比如,同樣一首詩,讓五十個學生各自獲得與眾不同的理解正是賞析的追求;如果非得讓五十個學生的理解達成一致,那就只能是糟蹋文學藝術,只能扼殺個性。因此,文學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學。賞析一首詩,或一篇小說,更多的是讓學生知道這樣一部作品,就常識性問題進行介紹與闡釋,以利學生理解并領悟其藝術性,而恰恰是作品的藝術性,是我們萬萬不能直接教授的。究其根本,文學教育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方式,只有深諳此“道”并嫻熟運用,才能走出文學教育的誤區。
文學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給教學帶來了難題: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領悟作品的滋味?如何穩定并隱藏教師對作品的情感而不致誤導學生在領悟作品的藝術性之前,就能從教師的語言中,甚至臉色上判斷作品的優劣?更重要的,是如何從文學藝術史的高度,去評價學生判斷的高低優劣?事實上,我們教師的常識是對作品字面上的理解,缺少的是對作品高妙藝術性的把握。簡單地說,我們通常認為疏通字句,多讀幾遍,就算完成了文學教育的任務。其實,這些只是進行文學教育的準備與鋪墊,而調動各種教學手法,展開聯想,使學生盡可能地進入作品有聲有色、有情有致的藝術境界,于動情處歌泣流連,于意會中感喟咂摸,才是正途。
長期以來,語文教育一直以生存需要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將知識技能的培養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致使語文教育成為一種極具功利性的教育。語文新課標將文學教育列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實際教學中卻沒能真正實施,許多教師對文學教育的理解仍然十分模糊,以致根本不能發揮文學教育的真正作用。
三、中學文學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鼓勵學生盡可能擴大閱讀量
文學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閱讀是普遍的形式。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閱讀范本,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悟體驗這些作品,從優美的語言文字到深刻的思想內容。讀詩歌去感知詩人的情韻,讀小說去體驗小說中特定時代的風味,讀散文去感受作品獨特的情趣,讀戲劇去感知劇作的精髓以及中國戲劇在世界文化史中的重要意義和地位。當然,廣泛閱讀絕不限于課本,課本可以作為閱讀的線索和向導,廣泛收集與課本相關的作品,學生讀起來才會感到有滋有味。學生在閱讀優美篇章時,更容易激發興趣和獲得審美享受。在廣泛閱讀中得到審美體驗,因為“藝術能給學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賞”(凱洛夫)。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學生通過閱讀鑒賞體驗一種新的人生,進而逐步提高人文素養和人生境界。
(二)挑選優秀文學作品進行賞讀
文學作品是否具有可讀性和思想內涵是最為關鍵的,這對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都極其重要。對學生來說,要根據自身的審美特點與鑒賞能力,把審美價值放在首位,通過閱讀融入到作品中,去領悟作者所思所想,以引起情感共鳴。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課本之內的知識外,還可以嘗試突破教材,選擇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解讀,不僅要重視傳統文化的解讀,也要兼顧外國文學的賞析。選讀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時代性,同時要注意與其它學科結合。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選取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的作品,不一定出自名家,也不一定是名著,但要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掌握文學發展的脈絡,以此來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給文學教育提供一定的知識基礎,以便實現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教師必須改進文學教育方式
讓學生感受生活,走進社會,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文學作品中,同時體驗文學作品提供的生活,從而開闊視野,增長閱歷。學生的生活空間很狹窄,除了通過閱讀得到審美體驗外,還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文學教育。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感知作品中人物的千種姿態萬種風情;有特殊歷史背景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特定歷史時期的影片,或最新記錄片,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去比照、審視自己的生活。此外,讓學生嘗試寫作也是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學寫詩歌、小說、散文,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文學素養,使他們能夠從寫作中鞏固積累文學知識。當學生能夠從寫作中對文學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體會之后,也會獲得思想啟迪,滋養心靈并提升人格,這也是文學教育的魅力所在。
(四)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文學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文學修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學教育的效果。假如一個語文教師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就無法承擔文學教育的重擔,無法真正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也就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學知識和審美閱讀享受。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極其重要。這需要教師之間,師生之間能夠多互動,多交流。教師更要發揮自己的中堅作用,克服文學教育中的種種困難,使自己的文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了解文學,并積極投入到文學世界中去,體會文學的藝術魅力,使自己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當教師具備了深厚的文學素養之后,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寫作、思維的種種習慣,對他們的知識積累與文學修養的提升都十分有益。
文學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讓學生獲得文學知識的同時,要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用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水平。教師還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文學教育,要不斷探索文學教育的方法。惟其如此,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和審美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小莉.高中語文教學與文學教育[J].語數外學習,2013,(1).
[2]于曉泉.文學教育的反思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3,(2).
(歐陽躍軍 湖南省冷水江工業學校 417505)